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丁健:写在《话题的结构与功能》日译本出版之后


    徐烈炯、刘丹青合著的《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以下简称“《话题》”)于2017年12月在大阪的日中言语文化出版社出版,译者是日本东亚大学人间科学部的木村裕章教授。
    
    2017年日译本封面
    《话题》第一版于1998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收入“中国当代语言学丛书”。20世纪90年代的汉语语法学界,学术思想空前活跃,一个显著表现就是理论上的推陈出新,从多个方面对旧有的观念进行突破,诞生了几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研究深度的著作。《话题》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1]
    
    1998年第一版封面
    《话题》一书的主体部分共七章,此外还有序言、参考文献、引例书目和索引等内容。
    第一章“话题的概念”评述了不同理论流派对话题的看法,讨论了话题定义中的分歧现象、涉及的因素以及如何给话题下句法定义等问题,并分析了话题优先型语言和方言的特征。
    第二章“话题的结构位置”从生成语法的角度讨论了话题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话题与主语的结构位置区别,同时还区分了主话题、次话题和次次话题三种话题位置。
    第三章“话题标记”辨析了话题标记、句中语气词、提顿词、自然焦点、对比焦点和话题焦点等关系紧密的几个概念,并对上海话的提顿词做了个案研究。
    第四章“话题的语义关系及其句法表现”主要研究话题跟句子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集中讨论了论元共指性话题、语域式话题和拷贝式话题三种关系类型。
    第五章“话题的指称特点”和第四章一样都是从语义角度来研究话题,但研究的内容是指称语义,具体包括话题在有定、无定、有指、无指、类指和量化等语义上的不同表现。
    第六章“话题的话语功能与话语环境”提出话题的三大核心功能是划定语域、提供语义相关性的索引和提供话语起点,并重点讨论了提顿词、分句式话题和受事类话题的话语功能。
    第七章“话题结构与汉语的语序类型”指出确定汉语语序类型的关键在于话题结构,从语法化的角度说明话题在不同语言中语法地位的差异,进而以对话题优先型语言的深入研究向传统上基于主谓关系的句子观提出了挑战。
    尽管《话题》并非第一部有关汉语话题的专书,但其中不乏超越前人的创见,出版迄今20年,已经成为话题研究无法绕开的经典文献。与同类著作相比,《话题》具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第一,确立了汉语话题的句法属性。与之前研究主要关注话题语用功能的取向不同,《话题》明确提出汉语的话题不仅具有语用属性,还具有句法属性,并从句法角度对此加以论证。作者指出,话题在汉语及其方言(特别是吴方言)中已经高度语法化,完全有资格成为一个与主语、宾语等并列的句法单位,而且话题还对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的诸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果只从语用角度来讨论话题而忽略其句法属性,将无法构建具有广泛事实覆盖面和足够解释力的汉语句法学理论。需要说明的是,强调话题的句法属性并不等于否定其语用属性,两者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关系[2]。作为语用概念的话题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但有些语言中话题的语法化程度很高,从而使话题也成为一个句法概念。可以看到,《话题》中有不少篇幅都是针对话题语用功能的探讨。
    第二,立足汉语事实发展理论。我们熟知的语言学理论大多是基于印欧语(特别是英语)提出来的,研究汉语的学者往往习惯性地把这些理论直接拿来用到汉语中,还出现了一些歪曲事实、削足适履的现象。《话题》对此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为了使汉语显得与英语一致,有人假设汉语句子中的疑问代词也要移到句首,但是这种移位在抽象的层次上进行,所以当人把句子说出来或写出来时,并不察觉。……他们似乎总是想使汉语向英语靠拢,而几乎从来不使英语向汉语靠拢。”(增订本,第239页)在研究思路上,《话题》不为既有的语言学理论所束缚,而是非常“接地气”地立足汉语事实,不仅有普通话的事实,还有吴方言的事实,甚至以上海话为主要分析对象。正是这种立足汉语事实的研究,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汉语在话题结构上有别于英语等语言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发展了话题理论,为普通语法学提供了具有理论价值的成果。
    准确地说,《话题》并非单纯地立足汉语事实,而是把汉语事实放在跨语言事实的背景下进行研究,这样可以避免只就汉语谈汉语的狭隘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都意识到,尊重汉语事实和跨语言视角相结合远比套用现成理论重要得多。这样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除了《话题》一书外,刘丹青的《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已先后被翻译成韩语和日语出版[3],刘丹青主编、唐正大副主编的《名词性短语的类型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已被翻译成日语出版[4],韩语译本也正在翻译中。
    话题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经典问题,《话题》出版之后,更是激起了海内外学者对汉语话题的进一步关注,书中的观点也引发了一些商榷意见,如高顺全《与汉语话题有关的几个问题— — 与徐烈炯、刘丹青二位先生商榷》(《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袁毓林《汉语结构类型的普遍语法观照——评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1期)等。直到今天,相关的深化讨论仍在继续,如刘丹青《制约话题结构的诸参项——谓语类型、判断类型及指称和角色》(《当代语言学》2018年第1期),黄哲、刘丹青《试析汉语中疑似连动式的话题结构》(《世界汉语教学》2018年第1期)等。
    
    2007年增订本封面
    注释:
    [1] 200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话题》的增订本。增订本收录了徐烈炯的《亚洲语言中的话题化现象》和刘丹青的《同一性话题:话题优先语言一项更典型的属性》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原先均为英语撰写、在海外发表,收入该书时分别由杨大然和强星娜翻译成汉语。
    [2] 书名中的“结构与功能”正是对这种“一体两面”关系的准确表现。
    [3] 《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韩译本由金起赫、孙金秋翻译,韩国Bogosa Books出版社2011年出版;日译本由杉村博文等六人翻译,日中言语文化出版社2013年出版。
    [4] 《名词性短语的类型学研究》日译本由山田留里子等九人翻译,日中言语文化出版社2016年出版。
    作者简介
    丁健,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