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诗情画意印中华:评《大众篆刻——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作品集》


    
    《大众篆刻——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作品集》,李岚清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268.00元
        李岚清先生深入中国印学,追本溯源、宏览百家、研习经典,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创新,从理念、内容、技法到表现形式都新意迭出,充分体现出他将自己的政治抱负、文化学养、人生境界与篆刻艺术探索相结合的独特创作道路。他的作品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当代文化情怀,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笔墨当随时代”的意识。
        李岚清先生提出“大众篆刻”这一崭新的文化理念,刻下“石言志、石言美、石言情、石言事、石言趣、石言史”,赋予篆刻以新的含义。艺术、篆刻产生于人,最终也是娱乐于人、寓教于人、服务于人。他创作的印章,内容大都产生和来源于生活,有感而发,自然就有创作灵感。例如,“祖国万岁”、“人民万岁”、“石言志”、“百花齐放”等,就用了非常传统的刻法,稳重而庄严。比如,“饼”、“白丁考鸟官”、“三级服装加工部”等,不乏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幽默讽刺,看了使人会心一笑。在篆刻造型上,他大胆使内容象形化,如“莫扎特”、“桥牌”、“鸣”、“游心印外”、“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特别能感染人、触动人,真正践行和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他将历史、世事、社会、生活、体验、艺术、幽默、音乐、诗歌、绘画都融汇在篆刻中,融得如此自然、如此出色,是寻常人难以做到的。
        对李岚清先生的艺术成就,我试用三个字来形容:
        一是“文”,扑面而来的历史文化气息,即文人气。他家学渊源,外祖父吴涤楼先生是教育家,对古典文学和书法造诣极深,清末时留学日本,后在镇江、扬州等地执教,桃李无数。我在《吴涤楼诗书传承》一书中看到了三代人的诗书文稿,笔笔金石、字字珠玑,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在三代人身上的一脉相承,这是历史文脉在一个家族中的体现。
        二是“雅”,他对作品非常讲究,精致、典雅、端庄,毫无乖张突兀、表现张扬,既给人肃然起敬之感,又让人感到亲和宁静、朴素无华。
        三是“清”,观他的篆刻作品,清气洋溢,如沐春风。清,是几千年中国文人终极追求的最高境界,清则纯、清则静、清则高、清则灵、清则远。这个时代正需要这种文气、雅气和清气,这也是我们书法界和文化界应该追求的境界。
        更了不起的是,李岚清先生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不拘一格,将篆刻和传统漆器工艺两种不同门类的传统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创制出漆艺印章,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此外,他又采用了现代工艺设备制作,比如钢琴喷漆、汽车喷漆等工艺,用生产各种木器的边角余料制成木质印坯,实现废物利用,再制成漆艺印章,使篆刻艺术更加普及。这就使篆刻这一“小众艺术”走向大众,使篆刻艺术与书法、国画一起,为保卫汉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贡献。同时,由于篆刻印材的拓展和传统艺术的普及推广,也开辟了篆刻的新天地,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促生出新的文化业态,启动新的文化产业链。
        李岚清先生倡导“大众篆刻”的理念,不仅是要传承和发展篆刻艺术,更有着保卫汉字的深远意义。在当今这样的键盘时代,年轻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普遍衰退。对这种状况,李岚清先生非常担忧,他希望通过普及和推广篆刻,让更多的青年人通过参与篆刻这种汉字艺术活动,培养对汉字的亲和力,热爱汉字,学习汉字,进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本来是“小众艺术”的篆刻艺术,经过李岚清先生的深入开掘,成为大众艺术,担负起如此之高的文化使命,让我们不能不感佩他高远的文化情怀。
        2011年9月,“李岚清篆刻书法素描艺术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共展出了800件篆刻、书法、素描作品,第一次大规模全面展示了李岚清先生在多个艺术门类创作上的深厚造诣与丰硕成果。我作为这次展览的策划者和承办者,深感荣幸,也体会颇深。因为在那次活动中,从每天近万名观众的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岚清先生的博大胸怀、精神品格和艺术感召力。
        (作者孙晓云 江苏省美术馆馆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