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中国科幻正在进行时 第八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揭晓(2)


    要有构想出不存在事物的能力
    “人类在体力上比不过剑齿虎,在嗅觉上比不过狗,我们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比其他物种并不出色,但人类之所以今天有统治地球的能力,是因为人能够在自己的大脑中构想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未来的孩子们想在人工智能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就要有这个能力,去构想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刘慈欣认为,科幻作品恰恰就是创造这样一种不存在的事物的文学,“有人认为,每一个文学作品背后都会有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所以他们问我《三体》背后的生活故事是什么?我不知道现实主义文学背后是不是有生活故事,但对于我来说,我的小说背后根本就没有那个故事,我并不是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件某个人的启发才写出这本小说,科幻小说不是从生活中的某个实体来的,它的核心构思就是从想象中创造出来的,核心就是创造出现实中没有、只在思想中存在的东西。科幻文学对我们下一代适应人工智能社会的作用不需夸大,但至少是有帮助的。”
    背景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雷纳·韦斯、基普·索恩、巴里·巴里什,而基普·索恩正是好莱坞电影《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
    观点
    ●科学家 张双南
    《星际穿越》
    用科学承载人类的情怀
    在“中国科幻走向世界”国际科幻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多次提到了《星际穿越》这部电影,以它穿针引线解读了科学之美与科幻之魅的关系。张双南首先用“引力波”这个科学发现将科学和美两个概念联结在一起,“我觉得引力波是可以被认为是2016年最美的科学事件。这涉及我们对科学之美的判断,它满足了两个审美要素,没有缺陷、不常见的。第一,验证了引力波的探测原理;第二,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引力波预测;第三,开创了一个天文学领域;第四,对百年现代物理学做了判断。”张双南继而提及,在2014年的大片《星际穿越》中就提到了引力波的发现,基普·索恩在电影中过了一把科学瘾。“电影中提到的引力波是通过虫洞传出来的,透过这个虫洞,我们能够把遥远宇宙的魅影一览无遗。当然今天我们并没有发现虫洞,宇宙的魅影我们只能通过科幻来实现。《星际穿越》的成功在于它用科学的情怀承载了人类的情怀。这个电影中有黑洞、虫洞、五维时空、引力波、人类命运、父女亲情等,这所有的一切都完美无缺,有‘美哭的科学、美哭的科幻’。”
    张双南以个人经历为例,称没有科幻作品就少了很多想象力,“我小学升初中的时候,看了很多科幻小说,最终选择走科学这条路和我读了科幻作品有关。”现如今张双南在做科普讲座的时候收到最多的问题,一个是关于《三体》的,大家会问其中的事情可能发生吗?某件事情的科学道理是什么?另外一个就是《星际穿越》的引力波、黑洞,“儿童非常关心科幻作品带来的启发,如果没有这些伟大的科幻作品,那就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对教育而言是缺憾。”
    ●科幻作家 陈楸帆
    科幻反映
    人与科技关系的变化
    在第八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结束后,第九届组委会主席人选正式出炉,由科幻作家陈楸帆担任。这位80后作家以现实主义和新浪潮风格而著称,其中很多作品都从中国的视角展开,以赛博朋克式(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的审美表达对全球化的深切忧虑,陈楸帆被视为“中国的威廉·吉布森”,作品曾多次获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金奖、科幻奇幻翻译奖短篇奖等国内外奖项。
    陈楸帆称,科幻反映了人与科技关系的变化,描述的是未知和未来。但科幻也是文学的一种,离不开对人与社会生活的观察,离不开对精神领域的探索。他认为,科幻作家要时刻保持着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同时磨炼文学技巧,“在创作时将具备科学思想的故事赋予符合文学精神的内核,采用感染性的文学形式展现出来。”科幻虽然属于幻想性文学,但中国的科幻仍扎根于中华文化。陈楸帆认为,中国科幻要走向世界,必须同时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要不断探索找到一条中国科幻的国际化道路,“将中国精神与科幻创作相结合,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化在科幻文化中的创作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