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减法”的精彩——观面具默剧《梦幻剧团》


    
    3个演员,29个角色,演员都是青年男子,角色却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惟妙惟肖,毫无破绽——这不是在影视剧中靠化妆剪辑达到的效果,这是在戏剧的舞台上。
    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德国弗洛兹默剧剧团演出了《梦幻剧团》这部奇妙的轻喜剧。
    故事发生在剧院后台。三名舞台技术人员——强壮能干、有点暴躁的鲍勃,体弱胆怯、心地善良的伯纳德,常常饥饿、又总为自己的大肚腩感到自卑的伊万,在幕后默默无闻,生活按部就班。三人之间的矛盾纠葛、各路明星演员在场下的明争暗斗、幕后工作人员与表演者的交流互动,让这隐秘的后台上演了一出出不逊于前方舞台的精彩剧目。虚幻的舞台与真实的人生,只有一线之隔。
    《梦幻剧团》是一部面具默剧。台词、表情、肢体动作可以说是戏剧表演最重要的三个维度,面具默剧却主动放弃了其中之二。正是这种主动做“减法”,使3个演员通过快速换装演绎29个角色成为可能。人物的角色身份,以各种面具、服装和道具来体现,帅气的乐团指挥、娇小的芭蕾演员、满头白发的小提琴手、衣饰华丽的女高音歌唱家……每个角色都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令人联想到木偶戏,又想到京剧,京剧的脸谱化,不就像是给角色戴上了标明身份的面具吗?
    “减”掉表情和台词之后,人物的情绪仅仅通过肢体动作来传达,这就要求动作变得更鲜明、更夸张、更传神——就好像盲人的听觉必须比常人更灵敏,这也是一种表演上的补偿效应。剧中人物的肢体无不体现出这种精妙,准确地抓住了角色最突出的特征。剧中有一幕,拿着三角铁的乐手在后台寻找上场的通道,绕来绕去都找不着出口,还不小心陷入梯子中,当他向路过的一位钢琴家求救,钢琴家瞥了一眼他手中的三角铁,不屑地一昂头,扭身走开了。看到这里,观众不禁会心一笑:了解交响乐的人都知道,在演奏中,钢琴家是万众瞩目的焦点,而打击乐手则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夸张的昂头扭身,突出了钢琴家的高傲,传神地表现出这种地位之别。再深想一层,打击乐手的位置本就在舞台最深处,最靠近幕后的地方,这位三角铁乐手绕来绕去“走不出后台”的情节,看似一种夸张的笨拙,其实不正是他自身境况的隐喻吗?更妙的是,夸张的动作天然就带着喜剧色彩,与剧本的情感基调可谓相当合拍。
    弗洛兹默剧剧团于1994年成立,其作品向来以幽默风趣著称。《梦幻剧团》创作于2004年,此前在中国广受欢迎的《天堂大酒店》也是他们的作品。在过去的20年中,剧团的演出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给很多剧团带来启发,甚至推动一批类似剧团的诞生,可谓影响深远。
    《梦幻剧团》演出后,有网友评论说,这部剧的缺憾是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点零碎。我倒觉得这无损于它的魅力。所谓“完整的故事”,并非文学和艺术的必要元素。戏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人们往往倾向于做加法,将新增的东西视为创新,其实也不妨做做减法,别把每种“缺乏”都当作“缺憾”,或许能看到不一样的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