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山东方言的共时语音现象看其历时演变的轨迹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5:11:00 《汉语学报》(武汉)2012年 钱曾怡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钱曾怡,山东大学文学院(济南250100)。 内容提要:方言语音同一时期存在的新老或文白异读、某一字在不同语词中的不同读音,以及不同地区方言之间的读音差异,常常蕴涵着语音系统历时变化的层次。本文试图通过山东方言中所存在的上述种种现象的对比分析,寻求语音演变的某些历史轨迹。通过研究得知,方言中的地名和人名读音、常用的生活用语较多保留早期读音,新词语、读书音则多用新起音。从地域比较中还可以明显看出,山东方言的古今演变的地域走势大多是东西向的,即东部较多保留旧读而往西逐渐转变向共同语靠拢。方言语音演变的事实很难直接考查出历史年代,本文的探讨也只能限于某些过程而难以说明其具体时间。全文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共八个问题。 关 键 词:山东方言/历时演变/音变动因/声母清浊/开合口 一、声母 1.1全浊声母並、定、群、从、澄、崇、船等中古全浊声母的字,今官话方言读为清声母,塞音和塞擦音大多按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分为两类。山东胶东半岛东端的荣成、文登等地基本也是这种情况,但有5~60字口语平声读为不送气音。(参见钱曾怡1981)5~60字有新老、文白异读或两可的现象。主要是白读、旧词语读不送气,文读、新词语读送气,如“台”字,“锅台”、“戏台”的“台”不送气,“讲台”、“舞台”的“台”送气。就使用的人来说,老人和小孩及不识字的人多用白读,但是小孩一旦上了学,就会逐渐改变。 王淑霞(1995)“同音字表”,其中中古全浊平声字存在平声不送气一读的字有60个,这些字全部另有文读音是送气的,见表一(声调全部阳平,调号一律省略): 当地有顺口溜描写方言的这种情况: 从以上的情况推断:文登、荣成等地的古全浊声母字,早先转变为清音是不论平仄都读不送气音的,后来受共同语或周围方言的影响,平声字逐渐读为送气音。只是一些老人或日常生活用词,还保留不送气的读法。1965年笔者在荣成参加“四清”,老百姓称笔者“老钱”,“钱”是不送气的,从而引发了笔者对当地古全浊声母字今读送气不送气问题的注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