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新闻”玩法更多样 短板难突破(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31 安徽日报 陈树琛 参加讨论
写新闻 不是 “替代记者”而是“解放记者” 从2015年开始,机器人写作就不断进入人们的视线。去年9月份,腾讯推出了新闻写作机器人。随后的11月份,新华社推出了“快笔小新”,被称为新华社的机器人“新员工”。而在今年奥运会期间,腾讯的写作机器人更是撰写了超过3000篇的赛事新闻报道。 “机器人撰写新闻”在国外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据报道,美联社自2014年 7月起就开始使用自动化机器人Wordsmith来编发企业财报,一个季度内就可以撰写4400篇短篇幅财报,而之前他们靠人力写作,同样的时间却只能撰写出约300篇这样的财报。更有甚者,纽约时报新媒体选择了一个叫做Blossom的机器人“运营总监”,负责挑选热门文章在社交网络上推送给读者,据说这些文章的平均阅读量是普通文章的38倍。 人工智能的崛起也引发了媒体行业对于技术的“恐惧”,机器人越来越智能,会不会有一天,机器人真的会代替记者,让媒体从业者不复存在?从目前来看,这种担忧还为时尚早。 “机器人写稿流程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自动写稿、编辑签发四个环节。技术上通过根据各业务板块的需求定制发稿模板、数据自动抓取和稿件生成、各业务部门建稿编审签发‘三步走’来实现。 ”新华社机器人发稿系统研发团队高级工程师熊立波介绍说,机器人写稿的核心是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首先是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从海量资讯中找出符合主题需要的或最受关注的数据,然后经由云计算环节,通过算法把信息重新排列组合,最后再套用固定格式的模板,用人们能够接受或新闻报道要求的格式呈现出来。而这些稿件,在专业记者们看来,多数是简单重复的活儿。 但是,专家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的确让媒体从业者从过去那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释放到更有创造力的内容生产上。同时,在人工智能承担部分基础职能之后,人类自身独有的优势,包括情感的感知力、解释能力和写作技能,在未来的媒体时代也将实现价值的“向上升级”。 人工智能正成为潮流,但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未来,人工智能还将继续发展,人类与机器人写作的边界也将继续缩小,或许终有一天,机器和媒体人将共同完成内容的发现、写作和传播,机器和人、物体、环境进行全面融合,届时,媒体行业的内容生产和呈现将具有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网友热议· @Vinccy: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新闻媒体和媒体人需要做的事情便是,尽可能地快速了解技术,并成为比机器更聪明的存在。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掌控技术,开创一个“人机共生”的美妙年代。 @我是玉瑾你是谁:不管新闻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对 于网友来说,用心去读新闻才是重要的。如今碎片化阅读占据了阅读时间的绝大部分比例,大多数人占有信息却不占有思想,这很值得思考。 @chouyatou_5584:可能还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让媒体人如履薄冰。但我坚信,任何变革和进步的根本,都会体现在与现有的产业基础深度融合上,新闻行业也一样。 (本报记者 陈树琛 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