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就是和时间赛跑——中华古籍保护志愿服务活动四川行侧记(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1:11:30 中国文化报 李 静 参加讨论
保护人才缺口大 有人说,中华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古籍就是它的根,而古籍保护从业者就是保护、养护这个根的人。而如今,这样的人才并不多。 据重庆市图书馆统计,重庆各区县图书馆95%以上没有固定的、专业的古籍从业人员。此次四川走访,记者发现情况基本相似,四川的一些区县图书馆也基本上没有专业的古籍保护人才。在中江图书馆,该馆的一位古籍修复师表示,她还要承担着办公室、读者服务部的一些工作,并不能专职从事古籍修复,编制少、招不到专业人才是主要原因。 一些馆长表示,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已启动了好几年,这是摸清家底的重要工程,但为什么一些馆普查工作迟迟没有启动,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专业的人才,面对这些珍贵古籍的确感到束手无策。李国庆表示,古籍普查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版本学、目录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 据介绍,自2007年以来,为解决古籍保护、修复人才匮乏问题,四川举办过多次专业培训班,为古籍保护事业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相比浩瀚的古籍存量,仍然显得杯水车薪。 除鉴定、编目人才缺乏外,古籍修复人才更是奇缺。有人将古籍修复师称作“书医”,因为只有通过他们的妙手医治,才能使这些古籍的生命得以延长。根据资料显示,全国古籍藏量总数为5000余万册,其中1/3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但“书医”总量不过几百人。李国庆表示,即使这些人不停地修,也永远修不完,况且修的速度永远也赶不上破损的速度。 古籍保护的民间力量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自去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团结动员行业及社会力量参与中华古籍保护事业。此次四川之行,专家一行也走访了两家民办古籍保护修复机构,分别是四川省藏文古籍搜集保护编务院和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 四川省藏文古籍搜集保护编务院负责人昌台·降洛是一家寺庙的堪布,多年来他通过各方捐助和民间收集已收藏藏文古籍近两万册,有些书籍已整理出版。“其中最早的一部古籍是7世纪时的一部史书,讲的是当时雅鲁藏布江一带的故事,用老藏文书写,我完全看不懂。”利用暑期来这里做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罗布说。 在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记者见到了它的当家人彭德泉,他原是一位图书馆馆长,退休后投身文献修复工作。“修复师的培养并不容易,在我们这里要经过9个月的闭关修炼,即使是研究生毕业,一样要从头学起。”彭德泉说,“这项工作需要有耐心、坐得住冷板凳,而且收入不高,所以很难留得住人才,没有一点奉献精神和情怀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在此次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发起的志愿者行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46名志愿者在四川被分成8个组,先后奔赴10家基层古籍收藏单位。他们到达指定单位后,迅速制定了工作计划,帮助基层单位摸清家底、发掘馆藏,进而明确古籍价值,以达到保护、研究和利用的目的。志愿者们的加入的确推动了基层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但志愿者们表示他们收获的更多。历史专业的“90后”大学生唐孝赟说,记得参加完四川省图书馆的培训要下到基层前,副馆长谭发祥对大家有这样一句寄语:“希望这不仅仅是一场志愿活动,还希望它成为你毕生难忘的经历。”“事实上的确收获良多,与这么多珍贵古籍相遇,除了惊艳,还是惊艳。”唐孝赟说。 每走访完一个基层点,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和专家、馆长、志愿者等都会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沟通。谈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是否要在各地都建大而全、小而全的古籍书库?是否能在全国推行古籍代管制?古籍保护经费短缺如何解决? 专家们认为,古籍保护工作要想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除此之外,要大力引导社会力量融入古籍保护事业。社会力量以其资金来源的多样性、覆盖的广泛性、参与的积极性,必将成为古籍保护的一支新的生力军。古籍保护就是和时间赛跑,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在这场比赛中取胜。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聊天机器人会成“键盘终结者”吗
- 下一篇:古籍家底何时清(文化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