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圈外·视野 >

“冷门”甲骨学代有传承


    【中国话语 传薪绝学】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绝学”指濒临灭绝的重要学问,它们记录着人类文明的来龙去脉和流转变迁。即日起,本报开设《中国话语·传薪绝学》专栏,邀请“绝学”的学科带头人、研究专家,述析“绝学”的传承现状和发展困境,关注新时期复兴“绝学”的探索与思考。
    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正如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该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党和国家一直都“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因此新中国60多年的甲骨文商史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
    甲骨文是我国商朝晚期使用的占卜记事文字。商纣王失国埋卜,被埋在废墟下的甲骨文也不复为人所知。直到1899年,爱国主义学者王懿荣第一个鉴定并重金购藏了“确在篆籀之间”的甲骨文。从此,甲骨文身价倍增,成为每字“价银二两五钱”的天价珍玩。随着1903年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的出版及其后甲骨的不断著录,甲骨文走出了学者的书斋,从“秘不示人”的个人摩挲雅玩变为大众可及的“公器”。自此,甲骨文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财富吸引着更多学者投身研究之中。
    20世纪20年代,疑古辨伪之风大炽。5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经过“古史辨派”学者“把伪史和依据伪书成立的伪史除去”的一番考据,剩下的就“只有千年了”,甚至连战国末期屈原的存在都属疑辨之列。
    就是在“中国古代史上科学考古资料上的极端贫乏”的时候,殷墟甲骨文所传承的商代历史信息使史学家摆脱了疑古过头的困境,并走上了“释古”“考古”的史学研究康庄大道。
    史学大师王国维在1917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中,不仅纠正了《殷本纪》所列个别世次的错误,还互证《史记》的科学性,指出其所列“有商一代先公先王之名,不见于卜辞者殆鲜”。不宁唯是,王国维还大力抉发甲骨文中传承的古代史踪与古籍中的“不雅驯之言”相勘校,进一步肯定了《山海经》《竹书纪年》等古籍的价值。
    到了20世纪30年代,甲骨学一代宗师郭沫若把“新兴科学的观点”引入甲骨文研究领域,从而开辟了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史学研究的新天地。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依据“商代已有文字”,破天荒地把殷代作为“中国历史之开幕时期”。自此,有甲骨文记载的商王朝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不容置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