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带动叙事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0:11:24 中国社会科学报 兰良平 参加讨论
社会语言学视角的叙事研究从结构主义过渡到叙事的多维研究,直至最近颇有影响的小故事研究,经历了从追求普遍性到特殊性、从叙事文本到叙事实践的发展路径。 叙事学研究经历了从经典到后经典的转向,也就是从结构主义走向了跨媒介、跨学科研究。相应的,社会语言学中的叙事研究也经历了相似的转向。齐格蒙特·鲍曼在1992年发表的题为《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学理论》的文章中断言,现代主义所推崇的社会统一性已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后现代主义的流变性。人具有能动性,他们的活动创造出社会结构,反过来又受其所限。 社会语言学视角的叙事研究从结构主义过渡到叙事的多维研究,直至最近颇有影响的小故事研究,经历了从追求普遍性到特殊性、从叙事文本到叙事实践的发展路径。 经典叙事的缘起: 拉波夫的叙事结构 1967年,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Labov)与合作者发表了《叙事分析:口头版本的个人经验》,初次提出了经典的叙事结构问题,后来拉波夫又在1971年的《透过叙事句法看经历的转化》一文中完善了该主张。 研究者本来的目的是研究语言变异。为了获取自然状态下的话语录音,他们让受访者讲述个人经历,以降低受访人被录音时的紧张感。访谈问题是“你有没有经历过什么生死攸关的事件?”受访者讲故事时情感被调动起来,便能暂时卸下心理包袱。以这样的方式,他们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口头叙事。 叙事被界定为讲述过去经历的一种谈话技巧,叙述小句的顺序和经历发生的时间顺序相吻合。他们发现所有个人叙事共享一个基本结构,包括摘要、指向、进展、解决、尾声、评价。摘要就是整个故事的梗概,也就是故事的基本内容。指向是对故事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的说明。进展是故事中发生了亟待解决的矛盾冲突。解决就是这些矛盾冲突得到了妥善处理。尾声就是从故事世界回到叙述的当下情景。评价指的是对故事中事件和人物的态度和评判,包括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直接评价就是利用单列出来的小句对事件和人物表达看法和态度,而间接评价则散见于故事的小句中,含蓄地表达看法,或不挑明而由听者自己去做判断。 这个叙事结构被认为具有普遍性,是所有阶层、年龄、性别的受访者讲故事时都遵守的结构法则。后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人的自我就是个人生平故事,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叙事转向”。 不过,会话分析研究者对叙事结构的统一性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故事的开头、结尾、评价等都是交谈者协商的结果。拉波夫发现的这种完整叙事结构是个人访谈这一特定场景培育出来的特殊情形。受访者被给足了时间讲述完整的故事,被赋予了展示积极自我的机会。如果矛盾冲突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变成一个抱怨故事,而如果交谈者彼此熟悉,他们通常会直奔主题,省却许多背景介绍之类的赘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古典文献数字化追梦人
- 下一篇:满文史料在清史研究中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