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记者观察)(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7:11:04 人民日报 万宇 余建斌 廖政 参加讨论
合理解决道德伦理难题 日本人工智能学会在2014年12月成立了“伦理委员会”,探讨机器人、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观的联系。日本机器人学会提出“实现、维持健康社会”的理念,要求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应符合人类现实生活中的世俗观念与伦理道德。 梅辛革认为,目前人类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担忧,大多是基于人工智能高度“类人”这一前提。如果人工智能朝着与人类能力互补的目标发展,就不用担心人工智能变成“人造烦恼”。梅辛革认为,“我们不应该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这样就能绕过人工智能“是机器还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 汉斯·乌斯克莱特对本报记者强调说,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互补,增强人类的能力。我们要认识到一点,即对人类而言很简单的事情,对机器来说可能很难;对人类很难的事情,对机器而言可能很简单。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在于人类自己。在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前,不应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习这一研究领域,不该将机器置于道德上两难抉择的情形。 在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看来,每个发明都不可避免带来新问题,但同时也会带来新解决方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不是减少技术的使用,而是通过改进技术来提供解决方案。凯利认为,即使新的科技发明带来的49%是问题,但它首先带来了51%的好处。而这正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阿尔法围棋”和李世石无论谁胜谁败,人类都是最后的赢家。 (人民日报记者万宇、余建斌、廖政军、冯雪珺、贾文婷采写)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机器人像“人”待何时?
- 下一篇:人工智能:才赢李世石,再“战”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