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音学 >

汉语方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2)


    二、20世纪以来汉语方音史研究的理论贡献
    历史比较法是历史语言学的基础。它是语言史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也是一种成熟的理论模式,已为国内学者所熟悉。它是通过比较方言和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异,找出同源词的对应关系,以探索语言发展的线索和规律,重建原始语。汉语方音史研究自然离不开历史比较法。桥本万太郎《晋语诸方言の比较研究》(1976-1977),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日本找人调查、70年代发表的晋方言研究成果。全文共分三部分,前两部分是语音描写和分析,后一部分是词汇和语法比较。语音部分有晋方言朔县、五台、汾阳、安邑(今运城市盐湖区)四个方言点的音系和声韵配合表,并对声韵特征进行了分析解释和历时对照。对鼻音后带同部位塞音,如五台话m→mb,安邑话与关中方言相近等特点均有分析。董同龢先生《四个闽南方言》(1960)调查了厦门、漳州龙溪、泉州晋江和潮汕揭阳等四个地方的闽南方言,作为比较闽南方言的起点,而且看到闽语有不止一个时间层次。美国语言学家罗杰瑞(Jerry Norman)先后发表了多篇构拟原始闽语的文章,如Tonal development in Min《闽语声调的发展》1973)、The initials of Proto-Min(《原始闽语的声母》1974)、Chronological Strata in the Min Dialects(《闽方言的历史层次》1979)、《原始闽语的韵母》(1981)、《闽北方言的第三套清塞音和清塞擦音》(1986)等,这些文章均抛开文献材料,严格遵守历史比较法的规则,通过比较现代闽方言的内部差异和对应规律来构拟原始闽语。日本过伸久《广西粤语比较音韵论》(1980)对广西南部八个粤方言点进行共时比较,并进而论及粤语“祖语”的重建问题。孟庆惠(1988)也是从比较安徽歙县各小方言点的共时差异,根据语音演变规律拟测歙县方音演变的历时过程:声母发音部位前化;韵母趋于高元音化和单元音化;阳声韵趋于纯元音化;入声韵趋于舒声化;调类趋于简化。邓晓华(1988)对闽西11个客方言点进行横向比较,从空间差异探讨闽西客话的历史演变,同时与晚唐五代、宋北方语音作比较,发现闽西客话许多音韵特征与晚唐五代及宋的音韵特征相符,音韵格局介于唐末至《中原音韵》之间。认为“闽西客话基本上是在晚唐五代时从中原汉祖语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客方言”。
    声调的演变是方音史研究的一个难点。丁邦新《吴语声调之研究》(1984);平山久雄《厦门话古调值的内部构拟》(1975)、《再论厦门话古调值的内部构拟》(1996)、《江淮方言祖调值构拟和北方方言祖调值初探》(1984)、《从声调调值演变史的观点论山东方言的轻声前变调》(1998)、《官话和晋语方言中“上上变调”的类型及其成因》(1999)、《“声调调值变化环流说”的形成和应用过程》(2005)等系列论文,都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方言声调调值的重建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很多语言都是由不同的语言层次累积而成的,汉语方言体现得更为明显。根据历史语言学公认的定义,语言的层次是指在一个共时语言系统中成系统地共存着的不同语言(或方言)来源的成分。层次有词汇层次、语法层次、音韵层次之分。近几十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方言调查报告陆续出版,对汉语方言的层次有了日益深入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将“汉语层次学”运用到方言史的研究中。文白异读的层次描写与分析,语言底层的发掘,以至如何追溯方言中各层次的历史渊源,均取得可喜的成果。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1999)、《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层次》(2003)是对汉语方言语音演变层次性的综合性论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汉语层次的概念和内涵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只有外源层次才是真正的层次,而有的学者认为,内源层次也是层次。但不管怎样,基于汉语方言层次的研究对汉语方音史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丰富了历史比较法研究的内涵。汉语方言历史层次的研究以及由此而进行的理论思考可以说是汉语研究对历史语言学理论的回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