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圈外·视野 >

数字化,敦煌遗书的另类回归路


    今年5月,巴黎国立图书馆400GB的敦煌写卷数字化副本回到了它的诞生地,法方授权中国敦煌学者在非商业用途上无偿使用数字化馆藏文献。由此,几代敦煌人心中的痛楚得到了些许慰藉。
    因为莫高窟17号窟,中国人记住了道士王圆箓,记住了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这些探险家,他们先后从莫高窟盗买了大量的敦煌遗书,4万多件流落在巴黎国立图书馆、大英博物馆、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等二十多个国家,约占所有写卷的三分之二。“从研究价值上讲,法国收藏的文献价值最高,过去中国学者在国外看实物甚至都不允许做笔记。”敦煌院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对当年的无奈记忆犹新。
    探索“数字化回归”
    敦煌遗书虽然流离失所,但它难以衡量的价值却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国际显学。1993年,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多家单位合作,首次实现了复杂文物信息的计算机获取和保存技术。之后的二十多年,他们主动与国内外收藏和研究机构联络,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研究,设计国际敦煌项目网站和全文数据库,开始写卷数字化加工。2012年,《敦煌遗书数据库》亮相互联网,供研究人员无偿使用。
    2015年8月的敦煌论坛上,主题之一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使用,敦煌遗书的共享与回归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所幸的是,大数据时代开启了敦煌遗书的回归之门:数字化回归。
    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周欣平已经是第七次来到敦煌了,他是数字敦煌的主要参与人。“敦煌在实现手段、呈现方式上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法国敦煌遗书数字资料为未来更多的文物回归开了先河。”这位华人教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