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音学 >

基于《百夷译语》的傣语汉语历史语音探讨(2)


    一 引言 
    《百夷译语》是明清时期由官方编辑的傣汉对译词汇资料的统称(傣族旧称“百夷”或“摆夷”、“摆彝”)。这些文献资料对研究云南傣语、汉语的近代历史有重要学术价值。 
    目前存世的有乙种本《百夷译语》(明初永乐五年/1407年四夷馆编辑),丙种本《百夷译语》(明万历年间17世纪初会同馆编纂),丁种本《百夷译语》包括云南地区的《耿马译语》《镇康译语》《猛卯译语》《潞江译语》《南甸译语》《僰夷译语》《车里译语》《湾甸译语》《芒市译语》《猛麻译语》《孟连译语》《干崖译语》《猛缅译语》等十三种(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之后会同四译馆编辑)。其中乙种本、丙种本的各钞本大多散落于海外,只有丁种本完整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各种《百夷译语》均按天文门、地理门等分类,分别收有约400~700词条。其中乙种本、丙种本的每一词条由傣文、汉语义、汉字注傣语读音三部分组成,丙种本的词条只由汉语义和汉字注傣语读音两部分组成。 
    迄今利用《百夷译语》研究傣语、汉语历史语音的学者有日本学者山本达郎(1935)、泉井久之助(1945-1949)、西田龙雄(1960)、更科慎一(2003)、富田爱佳(2009)等,中国学者罗美珍(1983)、曾晓渝(2013)等。他们曾分别对乙种本、丙种本《百夷译语》或丁种本中的《干崖译语》《车里译语》进行过一些考证研究。将乙、丙、丁种本相互参照,结合现代傣语汉语方言的研究是笔者的尝试。 
    二 明代乙种本、丙种本《百夷译语》的傣语基础方言考证 
    明初乙种本《百夷译语》、明末丙种本《百夷译语》分别是在北京四夷馆、会同馆编辑的,这两种《百夷译语》是以哪一地区傣语为基础的,一直以来并不清楚,而弄清它们的傣语基础方言,是利用其研究傣语近代语音历史演变的重要前提条件。 
    1.考证的基本思路方法 
    选取丁种本“百夷译语”中具有地区代表性的译语,同时也参考现代傣语方言的分区及材料,与乙种本、丙种本《百夷译语》相比较,与之相近的可能就是其基础方言。 
    现代傣语方言主要分为德宏、西双版纳、金平、红金四种方言,(周耀文、罗美珍2001:10-14)清代丁种本中13种译语材料的分布情况如下图(本文采用南开大学与天津信会网络技术服务中心合作研制的语言地图绘制软件System of Geolinguistics;文中傣语方言及其他侗台语材料主要参考引自周耀文、罗美珍2001,梁敏、张均如1996,Mahidol University &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1996,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1985;莲山傣语方言引自罗常培、邢庆兰1950,后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