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传吉:“百姓日用即是道”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2:11:22 爱思想 胡传吉 参加讨论
据路大荒著《蒲松龄年谱》,蒲松龄虽出身读书人家庭,但家境贫困,自幼便知生活不易,临近中晚年,更是感同身受,知民生多艰、生命无常,因此,他做了很多有利民生的具体事情,比如编写一些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小册子——《药祟书》《农桑经》《日用俗字》《婚嫁全书》(佚失)等,帮助山村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跟只读圣贤书、一心求功名者相比,蒲松龄大不一样,他是真正富含同情心且力尽所能帮助百姓的读书人,是“心怀苍生”的践行者,正如其《省身语录》所说:“贫士能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闹场肯学道,方为心地上工夫。”(《聊斋杂著》,齐鲁书社二0二0年版)可惜的是,他的这些著述鲜为人知。 据《药祟书》自序:“疾病,人之所时有也。山村之中,不惟无处可以问医,并无钱可以市药。思集偏方,以备邻之急,志之不已,又取 《本草纲目》缮簿之。不取长方,不录贵药,偶有所苦,则开卷觅之。如某日病者,何鬼何祟,以费白财,送之云尔。”山村之中,问医市药,事事皆难,很多时候,山民唯借玄术或生活经验,就地取材,以偏方渡过难关。《药祟书》所录,急救五十五方,内科七十六方,外科八十六方,妇科二十方,幼科二十一方。细读这些药方,一方面可知人之常疾,另一方面可知小方子也能解决大问题,人生之无常,医者之仁心,皆在其中。《药祟书》不仅是一册与人方便的医书,也是一册可观世道民情的史书。 观急救篇,医者父母心不言自明,最具冲击力的是各种死伤“急”况之救治,如治缢身死、水溺死、暴死、惊吓死、魔死、冻死、热死、从高坠下瘀血冲心欲死、被疯狗咬伤、被各种虫咬伤,还有羊癫风、鬼箭风、霍乱、瘟症,以及说不清楚的百邪鬼魅之病等。古人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无常与凶险,想出的许多办法,可能是现代医学难以想象的。蒲松龄将“治缢身死”放在药书的开篇,这很难不让人产生疑问,是缢身死者众,还是寻死者多以这种方式自弃,没有具体的历史数据支持,后人很难判断出是哪种情况,蒲松龄将其放在开篇,无论如何,还是会让后来的人唏嘘不已。“绳索不可刀割,令人抱定,以膝盖顶前后阴,轻轻解下,不可放倒。安放平坦,仰面朝天,手提头发将头扯直,脚蹅两肩,将粪门用力顶住,不令泄气;用鸡心血滴入口鼻,候气转,徐徐曲伸其手;再将笔管吹其两耳,用手按摩其胸中。虽气绝时久,多吹多摩,亦可救活;再以皂角、细辛吹其鼻。”这些法子,小心谨慎,尊重经验,符合常识,想必亦有一些自弃者因此获救,再细想救治过程,必也惊心动魄。再如“治汤火烧烫”,办法是“石灰一块,水泼过性,去灰存水,以香油浓调,敷之立愈”,时至今日,民间一些老人家仍懂得用此方治烫伤,口耳相传之力,超出案头书写的想象。人活一世,有好多想都想不到的意外,不看药书,真不知道人生之跌宕起伏。“治火药冲眼欲瞎”,“即用热小便频洗,即愈”。读者若看到“被人咬伤”的治法,想必会忍俊不禁,“用溏鸡粪涂咬处,立刻止痛,不作脓”。另有“辟瘟”方两则,信则试之,不信则弃之,经验的世界,个体差异太大,难免有神秘莫辨之处。这两则方子,略带神秘色彩,但从原理上看,还是采用了物理隔离和消毒杀菌等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明雄黄末、菜油调搽两鼻孔,早晨饮黄酒一杯。又黑豆一撮,暗投水缸,勿令人见。又:入病家,先用麻油擦两鼻孔,出则捻纸捻, 鼻取喷,总不侵染(辟瘟方)。”“苍术二斤,甘松一两,白檀香五钱,均研末,煮红枣肉为丸,如龙眼大,黄丹为衣,晒干焚之,能辟瘟疫。又:艾炷密烧床四角,勿令人知。又:病人衣服甑上蒸过,别人衣着不染(辟瘟吉祥如意方)。”以明雄黄末、菜油、麻油调搽鼻孔,称得上是就地取材之物理隔离法,食用之物,安全性高,油性物质,类同于保护膜,不影响呼吸之余,好歹能阻隔一些不明物质,其有效程度,需要中医专业人士验证。烧艾炷之法,民间至今沿用。蒸病人的衣服,与今人所用消毒之法异曲同工,只不过,今人消毒之法,有更多的选择。急救篇的最后一方为“治百邪鬼魅方”,亦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人类对未知的世界,难免恐惧慌乱,想出来的办法,逃不过“满天神佛”的套路,《药祟书》给出来的方子是,“头垢作丸一,小豆大,水吞服”,看来济公的传说“诚不欺我”,好的药方,不仅能医人,也能治心,所谓“治百邪鬼魅”,治的还是心。再看其内科、外科篇,令人感慨病痛甚多,多到“不能承受”,人类社会的生生不息、“岁月静好”,得益于強悍的生命力,更受惠于幸运。且看内外科所录病症,有头眩昏倒、腰疼、伤寒、咯血吐血、心痛、转筋霍乱、夜不得寐、翻胃、噎食、膨胀、睡中咬牙、痢疾、久泻、二便不通、疝气、痄腮、鼻血不止、迎风流泪、各种疮、各种毒、各种烂等。许多方子令人过目难忘,如“治一切咳嗽”,“甜梨一个,刺五十孔,每孔纳胡椒一粒,面裹煨熟,待冷,去椒食梨”;还有“治吼病”(即俗称的哮喘),方子是“每日清晨饮豆腐浆,久久自愈”;再如“治脚上鸡眼”,“用葱剖开,将有汁末一边贴鸡眼上,包住,数次即消”。又及妇幼科,可知生育极其不易,妇人得病风险大,小儿成长意外多,相应的方子,药材不难找,方法不复杂,“即止”“即愈”“立愈”的希望大。 生活中“生”出来的办法,往往有低成本的特点(比如葱白水,任何人家都用得起),又有经验化的色彩,因此很难进入产销体系。方子所录“解药”,多为平常所见之物, 如火、油、鸡蛋、水( 热小便也属水)、糯米、牛粪、蚕豆、绿豆、豆腐、韭菜、葱白、生姜、艾叶、无花果等,平常物、小方子,有时候也许能解决大问题,生活本身即是“解药”——生命常从“无法之法”中得救。任何创造生命奇迹的救治办法,都值得敬重。《药祟书》到底能救治多少疾患,有哪些方子存疑,这需要中医去琢磨研究。可想而知,《药祟书》为时人提供了许多帮助,带来了不少希望,缓解了人生的诸多苦楚。具体事迹佚失难考,蒲松龄之事功,长存于字里行间。 如果说《药祟书》乃应意外之急,《农桑书》则解决了农耕日常之需,二者皆为奇书。蒲松龄认为农桑为居家要务,“昔韩氏有《农训》,其言井井,可使纨绔子弟、抱卷书生,人人皆知稼穑。余读而善之。其中或言不尽到处,或行于彼而不能行于此,因妄为之增删;采古人之论蚕者,集为一书,附诸其后”(《农桑书》序)。韩氏已不可考,《农训》多有借用《齐民要术》《胜之书》的内容,与其考论其文献来源,倒不如看蒲松龄对农事之急缓的分辨。“农经”按月编写,依阴阳五行说并顺应农时而作,所举农事,皆为天时地利人和之写照,奉“民以食为天”,珍视劳力的技能与智慧,行济世与自在之道。人力很重要,“佃户宜早定,择其勤谨、良心未尽丧者。大约春秋田三亩,必用一人。宁使人欺地,勿使地欺人”,不可错过农时,耕地的人要心存善良,不能失了心。全篇虽只几句话提及人之品行,但亦足见蒲松龄对“食”及劳力者之敬重。人心不好,食得不安,本为常识,但在“利”字当头的时代,常识被抛诸脑后。 人和之余,蒲松龄还看到地利与自然对农事的重要性。读书人常羞于谈粪,以齐物论世事的庄子,亦不忍说粪,仅以“郁栖”代之。但“糞”之所以为“米共田”,自有其源自生活实践的道理,说到底,还是“民以食为天”里长出来的智慧。《农桑经》有多处提及粪事,“视粪为第一要务”,操作性强,于农事技能帮助很大。正月的第二则即为“上粪”,“粪必翻两三遍,发透细润,然后用之。必要先上薄地,勿图近便。大约每亩十车为率。炕洞土、旧屋墙,最宜高粱黍稷。抓苗粪,尤胜于先撒后耕”,粪要翻透,薄地容易吸收,先撒后耕,讲究方法,不敷衍、不浪费种子。另有“积粪”“牛粪”“造粪”“出秋粪”“种粪”“粪煞日”诸篇,详细陈述得粪之工序,讲述如何依季节造肥,阐明积粪对农作物生长、地不患蝗虫、稼耐旱等事的重要性,粪事诸条目,对农事有非常具体的指引。“农经”还强调要善待农事帮手,细节处要做到位,比如牧牛要趁水草放之,半个月吃一次盐,“牛十头,用盐一斤,碾细,清晨撒粗石上使舔。切勿早饮,午后方饮”。牛贩子通常是早上急匆匆地投盐,牛吃多了盐,容易渴,急食以救渴,容易饱,半个月就肥了,重量上去了,但体质可能难以保证。牛贩子之法不宜取,牧牛须细致,不能急功近利,“下料时,先以料水拌枯草与之,再拌少加料,将饱始加纯料,槽中无剩渣方好”,用养人的细心及耐心去牧牛,爱惜牲口,反过来也是抚育人心、爱惜人命。此外,“农经”还编列垦荒、耕地、种植及水利诸事,每一条都非常实用,步骤明白晓畅,识字者,一看即明;不识字者,一听就懂,宜于推广。由“农经”的体察入微,也大致能理解,为什么慢的农耕生活,会生长出这么多能够“自给自足”的生存办法与充满感情的智慧。 “农经”之外,另有“桑经”。因桑蚕之事不确定性相对比较大,“桑经”除了提供种树养蚕的技能性指导,还十分重视祭祀与占验。其种树养蚕之法,首先介绍如何养蚕,如择种、浴连、辨种、种变、忌草、蚕室、温养、喂叶、择叶、勤饲、抬替、量力、择茧、祷神、报词、量蚕法、齐蚕法、代叶法、蚕老遇雨、又法、接桑等,处处皆是学问。另元旦养树法,如种桑、地桑、布地桑法、压条、栽条、插条、棵砍、接树、靥接法、搭接法、收干叶、收牛矢等,每一步都清清楚楚,细致务实。若仔细研习,依书实验,必对桑蚕之事有益。 “桑经”专辟“蚕祟书”一节,设计一道符,建议粘在蚕室,“蚕祟书”开篇即自辩,“闺阁信巫,故为存厌禳之法”,但这些事于义也没什么坏处,“且祭余又致蚕公也”。蚕常常有各种意外伤亡和不如意,如黑死、老不作茧、蚕不齐、共黄死、头大尾小、蚁死、游走、白头不作茧以及诸无名病等,“桑祟书”皆认为是有所沖犯,需要在不同方位进行祭祀,比如说“食慢不起眠,犯门神。门前檐下祭之”,“金色死,犯后土。宅中祭之”。“桑经”以“占验”收尾,“岁朝西北风叶贵,东北风叶贱。三月三日西北风,蚕不收;东南风收。此日蛙鸣,叶贱;早鸣,贵;晚鸣,眠起贵;一日鸣则贵”,“正月初一无风,早蚕好;午无风,晚蚕好。阴寒中蚕不收,温暖蚕熟。此月有甲子,蚕贵;无甲子,多寒”。保桑蚕,其实也是意在保家宅平安。“桑经”的巫风虽盛,但对未知之事抱有敬畏之心,偶行巫风,乃传统之事实存在,不必苛求,相关记录,亦可为民俗史增添原始文献。 《药祟书》《农桑经》等,都是生活里“长”出来的办法,有如落地的种子, 在不同的时代,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生机,互联网及AI 时代,个体与百姓的学习能力颇具爆发力,民间智慧无穷无尽,这些从传统中来的种子,迎来“春风吹又生”之势。传统隐失,诸事“求诸野”,诚哉斯言。 蒲松龄自道:“贫贱亦可以积福,何必富贵?存平等心,行方便事,效法前人懿行,训俗型方,自然谊敦宗族,德被乡邻,利济之无穷,孰大于是?”他虽仕途不如意,但“百姓日用即是道”,其《药祟书》《农桑经》《婚嫁全书》等杂著, 应百姓日常所需,救百姓日常之急,参与维系充满良善之意的民间秩序及人伦道德,助力百姓之生生不息,功德无量,由此角度看,蒲松龄真乃得道之人。蝇营狗苟之徒大肆当道,巧言令色之人横行无禁,有良知的勤勉之士则无立锥之地,回看蒲松龄之事功,权当为时代一叹。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常华:岳麓书院的千年回望
- 下一篇:曹祎黎:从《精镌古今丽赋》看公安派的辞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