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当代“工业性”变革中的新时代精神


    

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讲好中国工业发展的故事。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中国工业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强国;我们的时代、社会、国家、经济、生活方式、生活经验、情感结构中的工业属性都是与日俱增的,文学也好,艺术也好,内在的工业属性都是在逐渐加深的。“工业性”,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最为显著的标识和最为新鲜的面相。然而中国文学艺术中工业化的进度和程度却没有能够跟上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速度,甚至存在着明显的代差。新工业意味着中国社会新的转型,它不光是重新塑造了一种经济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文化和生活。围绕着工业,有太多的故事、英雄需要讲述、传播,有太多的经验、传奇需要梳理、总结。
    广东顺德,县域经济的典范之城,浓缩了这部激荡厚重的“工业性”历史的晚近篇章。作为中国现代制造业的重镇,顺德早已名扬四海。在那一连串知名企业的创业故事中,无数人相同却也不同的理想与青春裹挟着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那种闪耀着金属光泽的时尚感和现代感似乎构成了一种隐喻,勾连起顺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来路、当下和未来,充盈洋溢着“工业性”的激情与想象。在报告文学《何以万亿——高质量发展的“顺德经验”》中,作家吴国霖、王茂浪秉承着对“工业性”文学写作的强烈自觉,为读者生动、精准且清晰地描摹出当代中国“工业性”社会变革的轨迹和时代精神的面影。
    顺德是如何开启工业化进程的,这背后有着怎样繁复的历史脉络?改革开放以来,顺德的企业家们走过了何种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白手起家、几番换挡升级,书写出一段段逆天改命的顺德故事?进入新时代,顺德的新工业发展之路如何瞄准未来、顺势而为、超越自我,创造出引领时代的顺德经验?想把这重重变革的底层逻辑说清道明,仅仅基于印象、情感显然不够,更需要长期的跟踪研究、扎实的采访探索、全方位的观察思考。对于上述问题,本土作家吴国霖、王茂浪在书中一并给出了答案。
    “顺德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缫丝业的铺垫。”全书的开篇独立成段,短短一句话的背后,隐含着大历史、小故事、千万人。乡土自然经济与城市工业进程的断裂处,恰恰是作家吴国霖、王茂浪挖掘、建构工业历史,想象工业文学的起点。《何以万亿》是一部以写事件为主的长篇报告文学,有着巨大的时空跨度,也裹挟着海量的历史信息。如何能将这些错综复杂的历史信息梳理得清晰、讲述得生动,对于作家的采访功力、研究能力和写作伦理都是严苛的考验。
    吴国霖、王茂浪将“小”与“大”、局部与整体、个人与时代,细密而精致地联接起来,对顺德的工业化进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深度复盘、整体叙事。《何以万亿》以宏阔的历史吞吐、精微的细节呈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出顺德在向工业化目标坚实迈进的过程中,经济社会、人民群众、自然风物等各领域系统性的变化,经由一个个有温度、有人情味的企业家创业故事,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奋斗轨迹、壮阔波澜与时代精神。
    《何以万亿》文字朴素、干净、准确,采取典型化的艺术处理方式,从浩瀚的素材中提取最具典型性的人物、事件构成作品的骨架,运用多样化的文学叙事技巧,将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生动鲜活;又选取了许多极富人情味的故事与细节,以及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解密,精心筑成作品的血肉。作品谋篇布局上颇具匠心,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书写最具代表性的工业案例,所选取的既有世界500强的龙头企业,更有尚处在起步爬坡阶段的中小微企业,有的甚至还伴有失败和阵痛,它们共同连缀起顺德制造业上下游完备的产业链,它们的成长、进步、转型、探索,构成了顺德工业制造业完整的业态和宏阔的气象。
    河涌密布,河道纵横,水网如织,“水”可以说是顺德生生不息的根脉。吴国霖、王茂浪将诗歌的意象引入报告文学写作,着重梳理“水”之于顺德的独特意义,将大工业的粗犷冷硬、现代制造业的科技精密与柔韧、温润的水的形象紧密勾连。金属的光泽与水的波澜互动交织,烘托顺德人的性格与气质,浓墨重彩地书写出这方水土上生生不息、摇曳多姿的文化传承、城市烟火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作品的尾声部分,专章写到顺德境内河流纵横,水网交织,漫长错综的河道有利于通航、灌溉及养殖,顺德宛在水中央。那种温润、柔韧的力量支撑着顺德或顺势而为,或逆流而上,穿越历史,走向未来。《何以万亿》虽然是以写事件为主,写宏阔复杂的工业化进程,然而最终是要回归到人这个主体的,回到人的感官与触觉、审美与精神,城市的形象最终是要靠人的气质来标注和张扬的。
    正像书中引用作家朱文彬的那首诗《水乡谣》所写道的,“千年的水啊,千年的乡,碧澄澄的青粼啊,摇曳生姿的影,你在我沉醉的梦里依洄,依洄……”温馨、浪漫、写意、融洽,浓烈的人间烟火气与蓬勃的制造业活力相互交织,在某种程度上中和了机器、科技、先锋、力量、结构、速度、体积等“工业性”美学概念的锐利,使得人们得以回归到前现代乡土生活温润、绵密、厚重的日常经验,顺德的形象也因此变得生动、立体。有了水的审美、智性的浸润,有了那种蕴含在三餐饮食、隐含在顺德味道中的日常经验的托举,顺德经验——那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流水不争先的定力,连同着“悭俭、肯捱、识做”的顺德精神一下子变得鲜活清晰、通透澄明。
    (作者系辽宁作协特聘签约作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