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佳君 拜读过亚瑟-本森的《仰望星空》《我心无惧》《向死而生》《对话寂静》等多部作品后,对于他优美的文风和独到的思想,我一直非常欣赏和推崇,甚至将其中的经典语句摘抄下来,经常翻看和诵读,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座右铭。无论叙事写景还是臧否人物,剑桥大学本森教授一向信手拈来洋洋洒洒。不过,我依然没想到,一本《无冕之王》,用十四位不应被历史遗忘的人物传记,给了我更大的惊喜。 对于传记,我的印象还停留在人物生平、学术思想、艺术造诣等层面,从来都没有阅读过完全站在“信仰”的角度上写成的传记,更别说是众多有信仰之人的传记合集了。在一百年前,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及其同事赫伯特-弗朗西斯-威廉-泰特海姆对于本书的定位是“适合十五岁到十八岁的男孩子阅读的人物传记”,而在一百年之后,我却认为,这本书适合所有缺少信仰的国家、民族和个人阅读,因为书中的各位“无冕之王”用各自或许短暂、或许苦涩的一生告诉我们:信仰是不灭的光,一直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苏格拉底:用哲学思想压制怒火 苏格拉底,大哲学家,柏拉图的老师,其慷慨赴死的情景,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并且,对于他的悍妇妻子,他只能用哲学思想来压制自己的怒火——对于这些,我们都有所了解。而本书在对他的介绍中,却着重阐述了他的教育信仰,让人耳目一新。 别人教学是为了获得报酬,而苏格拉底则是为了免费传播知识。本书重点探讨了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第一,研究人本身是根本;第二,认为人类对自己了然于胸的想法恰好表明了人类的无知;第三,为了修习德行,人类必须分析自己的信念并为所有行动找到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虽然作者认同苏格拉底所具有的美德与信仰,但也指出了他在教育上的不足:“他所要教给人们的是美德,并认为美德体现着智慧和知识—那的确是一条教育原则,但却不能涵盖教育的全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