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下雨就相当于在南方出太阳。 ”这是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曾说过的一句话,其根据是地域不同,气候的变化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的确,世界太多的不同源于变化,但世上有些东西是不变乃至不朽的。10月27日,伴着潇潇秋雨的下午,一个聚焦不朽的话题在清华大学校园展开——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东方出版社、学堂在线联合举办的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教材《不朽的艺术》授书仪式暨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经典·艺术·人文——美学家三人谈” ,开启了一场关于美、艺术、经典的思想之旅。 《不朽的艺术》 :“简”而不“枯” ,“深”而不“涩” 用美学研究中国,用美学批评中国。本着这样的学术坚守,向来以讲真话甚至“毒舌”著称的肖鹰多年来致力于他的美学研究。此次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不朽的艺术》正是肖鹰开设15年的、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积累成果。而该文化素质课程的历程,一方面契合了我国在新世纪确立文化强国战略、大力实施强化和提升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时代大背景,另一方面呼应清华大学由前半个世纪工科型大学复兴为文理工艺综合性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 同样重要的是,在新媒体普及、文化全球化的国际文化背景下,当下不仅艺术活动本身发生了根本变化,否定经典、颠覆传统、嘲弄理想也往往变成时尚,且成为艺术创新的主流。由此,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艺术史知识的传授、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并且培养大学生面对当代文化的现实问题,从经典艺术中获得精神资源和思想启迪,也变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以历史为经线,以中西比较为纬线,以文化解读为主导,引导学生欣赏经典作品和体会伟大艺术家的生命精神;更进一步,我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的同时,能够从经典作品和伟大艺术家身上获得生命精神的提升和人格胸襟的开阔。换言之,作为一门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本课程不能仅满足于普及传授艺术史知识,而是要着眼于引导学生活跃思想、扩展视野、丰富精神。 ”肖鹰如是表达了基于这个时代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特别要求而确立的该门课程开设的主旨。 学堂在线副总编纪飚介绍, 《不朽的艺术》课程是从2014年秋季开始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线,到目前为止已播放6个轮次,累计选课人数已近5万人,已被选入学堂热门课程之一。同时, 《不朽的艺术》还在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中科院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创业学院等20个VPC平台上线,选课总人数2万余人。在2015年秋季, 《不朽的艺术》也纳入了学堂选修课中,同年也被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大、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10所高校纳入选修课中。 对艺术品的分析,要言不繁,“简”而不“枯” ,“深”而不“涩” 。翻开《不朽的艺术》 ,跟随作者在群星灿烂的艺术世界巡回徜徉,听他在看似散落、随意的经典作品和伟大艺术家的自由巡礼中,将艺术史背后的人类心灵史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普遍性与多元化的动律逐一揭示。诚如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张福贵评价,该书向读者展现的是一条鲜活流动而色彩纷呈的文化长河。这里有诗的浪花、历史的磐石和两岸人生的画卷。作者把历史与逻辑、东方与西方、有形与无形、故事与思想都融汇在美的流脉之中。作者既是在与思想先哲、艺术大师进行超时空的对话,又是在与读者进行心对心、眼对眼的交流。 经典何以不朽: “时间会选择经典,但时间不会创造经典” “经典是什么?经典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是《断臂的维纳斯》 ,是米开朗基罗的《昼》 《夜》 《晨》 《昏》四尊雕像,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直言不讳当下时代经典的稀缺。在他看来,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经典,缺乏对经典的尊重,因为一个平面化的时代,骨子里是抵制卓越和优异的。万俊人认为,多年来,平面化、大众化,甚至是一切娱乐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主要症候。“中国文化近代一百多年来进入了一种极度的文化不自信,更让人痛心的是这种文化的自怨、自恨的主体往往是中国的文人。现在,即使是荣获了国际著名奖项的作品,也很难说它们就是经典。 ”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张法则指出,经典是建构起来的。一个文艺作品如果符合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内心的深层的东西,才可能成为经典。所谓经典就在于经过了时间的洗礼。我们把什么作为经典,就意味着我们对未来走向什么地方提供了方向。经典的精神实质实际上与人类性紧密相关的。“凡是我们认为经典的,它既是在个别的时代建立起来的,又有超越时代的人性因素。美学研究的是美如何被建构起来、被符号化,又如何被解构。为什么经典的东西不会被解构?背后的原因和人性中最深厚的爱美的本性相关联。 ” 正致力于王维和白居易研究的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则对当下经典的世俗化、个性化阐释的泛滥颇有感触。“研究王维和白居易的成千上万篇文章、成百上千本书,你能从中得到多少东西?有的甚至是信口雌黄,却极为流行。我们需要莫扎特、巴赫、伦勃朗、米开朗基罗,需要《诗经》 、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但不能走向极端,对经典的误读是当下极大的问题。 ”借用南朝书法家张融“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的理念,朱良志强调,文化创造不是要凝固经典,而是要铸造我们的生活,要让我们脆弱的人生在大地上绚烂地绽开。真正创造艺术经典的人是超越经典的。“历史不是一将成名万骨枯,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经典可以庇护我们,我们也要超越经典。 ” “时间会选择经典,但时间不会创造经典。 ”肖鹰以伦勃朗持续毕生描绘自己的自画像从而生成人类生命精神的伟大塑造和不朽结晶为例指出,经典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思想的揭示,更是深度反映着时代精神和民族心性,因此才能抵御时间的大浪淘沙。这是经典共通的东西。诚如其在《不朽的艺术》中援引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之言来阐释经典之为经典的根本品质以及经典之不朽:“不管我们是谁,没有莎士比亚,我们无法认知自我” ;经典“让我们不论在外地还是异国都有回乡之感” 。这就是经典给人类的一种精神归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