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 王必胜的最新散文随笔集以“散简”为书名,在时下争相以新奇、甚至出位博取眼球的浮华中,这一书名不仅显示他的淡定洒脱,更显示出他对散文这一文体得心应手的驾驭。全书分“世相人影”“文事杂俎”“读往读来”“行走风景”四个专辑,谈世相,说文事,分享读书、行走感受,散韵简约散发人世百味,文字芬芳溢于纸面。 作者是资深报人,长期的文坛浸染、丰厚的理论功底、大量的创作实践,使其对当下文坛特别是散文有高屋建瓴的把握和深刻独到的感悟。在“文事杂俎”一辑中,作者分析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及成因,认为地域和自然孕育了文学的风格,成就了文学的广度和深度。在品尝文学地域风情汁液的同时,他认为应该剥开这被包裹的种种彩衣,让文学的地域成为更大的精神气象。在微观层面作者把散文比作“精灵”,认为散文是博采众长的“多面人”,长袖善舞,他坚持为年度精选散文集作序,品评散文的风骨、灵魂、情怀,行云流水的文字间蕴藏着人生的智慧和哲学。 作者认为品位、风骨是散文的精神气质和灵魂,如同人,少了灵魂就会得软骨病,如行尸走肉。他说,为人者多情怀,为文者亦然,无情无义,其文味同嚼蜡。他认为散文要有思想、有情怀,并指出现在的散文变得面目庄重、情感粗疏,缺少可爱和温情,一些散文家总爱标举思想旗帜,打造史诗力度、宏大视角,而少有现代散文名篇的真性情和烟火气味,情怀、性情、气味,这样一些唯散文而独有的却稀少了。因此作者呼吁,既要风云叱咤的磅礴之作,也要风月清丽的性情文字,这样的文学阵势才是完整的,这样的散文面貌才是真实的。 我手写我心,心底流出,甘苦得失,如鱼在水,冷暖自知。正是秉持这种理念,作者写别人或自己,观照平民人生,书写社会脉动,笔墨所至,不拘成法,畅快淋漓,喜怒哀乐皆成文章。“世相人影”如同一幕剧场,向读者徐徐展开一幅淡墨的世情画卷。单位的是非曲直、朋友同事间的人情悲喜、学驾驶和电脑的苦乐、某些言不由衷的低碳观念、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等等,在作者冷静又不失温情的笔调下,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共鸣。作者认为文学不是正襟危坐,不是高头讲章,应当有机趣、见性情。作者以事写人,以人记感,以小见大,以形传神,悠长而真挚的情感贯穿始终,令人过目难忘。 “行走风景”是作者的游记随笔。古意悠然、望中原抱荆楚的襄阳城,历经风雨沧桑仍然青春焕发的宜兴老窑,林泉幽深、峡谷蜿蜒的焦作云台等,这些风物在作者诗兴的笔下,表现得如诗如画、兴致盎然。美丽的景色有历史巨人的参与,有千古流传的故事,才有不同的成色质地。浙江嵊州因王羲之晚年归隐于此,留下了文人高士的情怀;广西上林因徐霞客的到访,印证了一个行者与智者的思考。细细品味,作者无论写景还是记人,笔墨姿态总是浓淡相间,轻重适宜,究其原因,可从作者的创作理念中找到一些答案。他近距离地捕捉文化精粹,把自己看到的、悟出的赋予鲜活生动的性情,又以秉笔直言的姿态连缀起来,使得文字具有人文的温度、人格的力量。 尤其让人感佩的是全书语言文气典雅,表达细密,不求对称,却灵动飞舞,丝毫不感古奥难懂。灵性与哲思本来是很难黏合一起的,作者将两者相融,甚至达到游刃有余的艺术效果,这得益于他深厚的古文功底,也得益于他对散文特点的精准把握。行文至此,又想起“散简”这个书名。散者,文体宽泛,世间万事万物皆可纳入;简者,作为形容词,有简单之意,作为名词,乃先秦竹帛书简。“散简”——集散为整,集字为简,既表现了作者淡然脱俗的定力,更反映出他对文学真谛的执着追求。 (作者单位:广东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