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龚爱林:一个作家的时代书写——读龙宁英《逐梦——湘西扶贫纪事》


    《逐梦——湘西扶贫纪事》(以下简称《逐梦》)是一部书写湘西扶贫攻坚的文学作品,斩获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湘西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尤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于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之后,发生了许许多多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感人故事。书写脱贫攻坚的时代主题,抒发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传递历史前进的铿锵足音,是当代作家应该担负的使命。苗族女作家龙宁英就是这样一位密切关注现实、用心书写时代的作家,她的长篇报告文学《逐梦》可谓是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优秀作品。
    题材重大
    在宏大叙事中记录扶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27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就告诉我们,扶贫工作是当前我们的重要工作,并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在这场火热的扶贫攻坚大战中,报告文学当然不能缺席。及时地采访创作,以真实反映扶贫这一宏伟的事业、艰巨的工程,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这一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倾注着中华儿女的希望与深情,值得作为样本记录下来,以铭刻历史、昭示后人。
    《逐梦》虽只将镜头聚焦在扶贫攻坚的一个局部,但并不影响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扶贫攻坚这一浩大战役的窗口。特别是作者先后赴湘西的吉首、花垣、保靖、古丈等地深入采访,对这片热土上的扶贫往事以及正在发生的扶贫故事,进行了多维度的挖掘、全方位的采访。这样的作品,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时代的需求。事实上,一直以来关于扶贫的题材,就像扶贫本身一样备受关注。比如谭谈在1998年出版的《大山的倾诉:“扶贫司令”彭楚政纪实》,就是关于湘西扶贫的优秀报告文学,这部作品一经出版,也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
    角度新颖
    在文学视角中书写国家大计
    上世纪80年代从“三西”建设起步,在全国范围开始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90年代后连续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两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基本解决了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继续向贫困宣战,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明确主战场和重点工作,要求集中力量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战。扶贫工作是民生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龙宁英在深入了解宏观的扶贫战略部署与政策设计的基础上,将笔墨主要用在了农村与基层,甚至是不为人所关注的边远山寨。花垣县的十八洞村、新桥村、牛心寨,凤凰县阿拉营镇,腊尔山镇夯卡村、追高鲁村,山江镇凉灯村,保靖县吕洞山镇吕洞村等村山寨,都是最原始、最偏僻、最贫困的乡村山寨,却都成了龙宁英下笔最多的地方。我国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湖南是全国扶贫攻坚的重点省份,有51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8000个贫困村。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虽然看似只将镜头对准乡村山寨,但这里正是党中央、国务院扶贫的主战场,是凝聚着最多扶贫精力与情感的中心地带,作者将笔触伸向了中国扶贫最为敏感的神经。作者在湘西乡村实地行走,沿着自己考察的路线,讲述历史往事,展现今天的巨变,彰显了真诚的情感和恢宏的气势。
    结构清晰
    在历史叙述中奔涌情感洪流
    作品的结构是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反映,是作者对事物认识、思考等方面的综合体现。《逐梦》是报告文学中典型的纵面结构,以时间为序,对湘西脱贫攻坚历程进行全面的立体的叙述与剖析。“引子”以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视察为切入点,写到“十八洞村成了全国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的‘摇篮’,全国的精准扶贫从这里出发”,文字不多,但言简意赅。“第一章 梦里歌谣”,主要是对湘西人追梦的历史追溯。“第二章 情暖武陵”,主要是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扶贫攻坚战在湘西打响后,湘西人如何顽强而坚毅地与贫穷作艰苦的斗争。“第三章 决战决胜”在于告诉读者,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贫困人口的分布特征和致贫因素发生显著变化,同时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扶贫开发事业提出了新要求,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一章主要记述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提出后,湘西的主要做法以及取得的巨大成绩,同时也写出了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总之,从外在看,全书结构稳固,条理分明,脉络清晰,没有冗长松散的叙述;从内在说,从古至今,湘西人、湖南人、中国人,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从来都是与贫瘠、险恶进行着顽强的斗争。于文于人,我们都可以感知到,这部作品的血液中似乎有条奔腾不息的生命洪流。
    这部作品的优点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但如果用报告文学精品的标准来衡量,《逐梦》还存在一些不足。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具备真实性、文学性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思想性,或者说思辨性。但是,《逐梦》思辨的色彩还不够明显。如果作者能够以时间为经,以事件和人物为纬,对历史上扶贫以及现在扶贫进行深刻思考,透过现象追寻一些更深刻的东西,将会进一步增强这部作品的思想价值,更会让这种反映国家大事的主题重大的作品获得某种张弛有度的艺术空间。其次,《逐梦》的湘西特色还不够明显,如果作者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散文诗化的语言风格,将湘西元素重新构建,无疑会提升作品的艺术品格,使湘西特色更加浓郁,更具文学的感染力。
    总之,《逐梦》书写了边地湘西的时代巨变,这是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具体而生动的体现。《逐梦》获奖只是一个逗号,还需作者以精益求精的姿态,在锻造文学精品的过程中完成一次极具现实意义的探索。
    (《逐梦——湘西扶贫纪事》:龙宁英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