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沈爱民:野花知道生命答案


    
    《崇礼野花》,刘华杰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9月第一版,68.00元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刘华杰教授新书《崇礼野花》,应了一个成语:恰逢其时。其时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巴西奥运会是一个绿色奥运。我去过巴西的亚马逊地区,那里有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绿色环保成为本届奥运的重要宗旨,里约刮起了一股绿色旋风,开幕式上的奥林匹克环标也用绿色植物组成,成为史上最“绿”的奥运五环。据说,组委会还组织了一个“环保换门票”的活动,发送自己生活的小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可持续行为,就有可能赢得两张门票,观看最喜欢的比赛。
    关注自然,保护自然,也正是《崇礼野花》这本书的基本理念。不但如此,这本书介绍的主要内容,与我国承办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地有关,冬奥会将由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主办,书中介绍的恰是张家口崇礼区(西湾子)的特色草本植物。因此,正如书中所言,“这是迎接奥运的一份独特礼物”。
    刘教授倡导博物人生,建议恢复博物学教育,主张博物学生存,并且身体力行,这本书,是他博物系列创作的新作。
    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古老学问,也是自然科学四大传统(即博物传统、数理传统、控制实验传统和数值模拟传统)之一。随着科学发展,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博物学作为学科名称已经很少使用,博物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在呈现弱化趋势。不过,我认为,实现科学创新,需要具备开阔视野,需要具有博物的眼光和态度。
    当前,科学发展有一个重要趋势,即学科和专业越分越细。个人的研究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学科细分有利于科学研究的深入。但是,弊病也显而易见。早在70多年前,英国物理学家、科学学奠基人贝尔纳(JohnDesmondBernal)就认为,“伟大的17世纪科学进展在18世纪变成强弩之末”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术视野过窄,“一个物理学教授对地球另一端一个物理实验室的了解,可能远远超过对隔壁房子里的化学实验室的了解程度。其结果,人们对各个学科领域相互关联的认识大大落后了”。时至今日,这一现象更为显著,导致所谓的专家,就是在越来越窄的领域知道得越来越多。
    科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在这方面,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是重要标志。究其原因,是因为自然界是个整体。正如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MaxPlanck)所指出:“科学本身是一个内部统一的整体。我们把科学分成独立部门,并不是由于自然现象的条件所决定的,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有一条从物理学到化学,经过生物学和人类学,一直到各种社会科学的连锁环节,这些环节在任何地方都不能割裂开来”。
    细分为了深度,融合为了广度,二者都是需要的。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诚如书中所言,“万物共生,世界才永续”。由于自然万物都有联系,共存共生,天人合一,万物归一,在这个意义上,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更有可能揭示万物本质。我们解决地球、人类的问题,或许需要更加全局的、宏观的、系统的、综合的眼光,将拆散的部分重新组装和融合。
    在古代,博物学的词义就是对整个大自然的探究。因此,博物学研究的对象,几乎涵盖了自然界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天文、地理、地质、气象、生物、生态、动物行为学等。因此,在目前学科发展细分有余、综合不足的态势下,恢复博物学恐有难度,但是倡导博物眼光和研究态度,会有利于从更本质的角度观察世界,了解自然。
    在这个意义上,刘教授的书会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崇礼野花》的主要内容是用图片介绍崇礼地区植物,汇集了西湾子120种野生植物。植物学是博物学的重要内容,刘教授的博物学研究也集中在植物方面。因此,围绕植物说几句。
    植物是人类生存基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植物。粮食、蔬菜水果,维持我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木材是栖息居住的重要建材,纸张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橡胶轮胎是现代社会的“脚”,就连汽油也是由苏铁植物转变而成。屠呦呦教授发现的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来自菊科植物黄花蒿。至于森林,则是“地球之肺”。
    植物也能丰富人类的精神文化。植物在诗歌中蔓延生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相思红豆,河边柳杨,都是千百年来诗歌中的重要角色。有研究说,唐诗三百首,136首中有植物的身影,这还是历代诗歌总集中最少的。宋代汉族诗歌总集《宋诗钞》,1.6万首,提到植物的有8400首。五代的《花间集》,顾名思义,就是活在花间的文集了,其中有高达65%的诗歌涉及花草植被。音乐、绘画亦如此,从古琴曲《梅花三弄》到流行歌曲《菊花台》,楼阁深院,大街小巷,浅唱低吟,不绝如缕。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都成为了艺术史上的代表性作品……
    植物都是美的。凡是植物,长得都优雅,线条自然流畅。与动物相比,植物更贴近自然环境,除了随风飘散的种子和芬芳,植物们与身边的土地、雨水和阳光融为一体,一辈子不离不弃。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则是在草木之间,正如茶字,草在上,木在下,人在草木中,神清气爽。书中有张照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个路标,上面标出花苜蓿道、芍药花道,这些名字多好听,起码比公主坟、菜市口、六铺炕等地名更有美感。
    从科学角度看,植物没有大脑,没有眼睛,但是有复杂的感觉系统和调控系统。它知道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落叶,害虫是不是来了,阳光在哪里,夜晚有多长。现代基因研究表明,植物是比很多动物都更加复杂的生命。进化论、细胞学说和现代遗传学,都在植物研究中获得重要启示。人类与植物,有许多相同的基因,正如本书中所言,“这些美丽的植物,是像我们一样的生灵”。
    走进植物王国便会知道,植物知道生命的很多答案。一朵野花,能够告诉我们很多,很多。
    让我们更加关注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我们去崇礼,可以去看冬奥会,可以去滑雪,也可以去走那些美丽的路,看满山的野花。这些野花也许会记住你,当然也不一定,说不定它只记得帅哥靓女。不过,我相信只要认真看过它们,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你应该会记得这些野花。
    (作者系原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