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泥沼 沈尧伊绘(图片选自《长征·1936》) 【历史钩沉】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关于长征的话题自然又多了起来。最近阅读王新生的新著《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感慨颇多。谈论长征、研究长征是一个久远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课题。在中央红军刚刚到达陕北不久,毛泽东就精辟地阐述过长征的伟大意义,指出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1936年8月,毛泽东和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名向参加过长征的官兵发出征稿信,希望“就自己在长征中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趣事,写成许多片断”,“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后来编辑出版了30余万字的《红军长征记》一书。 不仅在中国,长征的故事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影响。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探险式地来到陕北保安,直接采访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一些著名的红军将领,在此基础上写成的《西行漫记》一书,在西方产生了广泛影响。他在书中指出:“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半个世纪后,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受斯诺影响,对长征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沿长征路线进行了采访,写成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他热烈赞扬长征,认为长征精神“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为什么长征会受到国内外持久关注?很显然,因为长征是举世无双的,是惊心动魄的。长征所表现出的不畏千难万险的革命英雄主义,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活动史上树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巍巍丰碑。对于今天乘飞机、高铁或在高速公路上驾车出行的人们来说,任何距离似乎都不再遥远。对于那些学习长征精神而到长征路上体验一次徒步远行的人来说,虽然能够感受到跋涉的艰辛,但也很难体会到敌人围追堵截带来的悲壮与惨烈。那么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究竟如何认识长征,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历史研究者的工作,应该是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以更生动的文笔描绘这部壮丽史诗,使读者能够穿越历史的时空,置身峥嵘的岁月,感受先辈的执着、勇敢和顽强。《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一书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可贵的探索。作者长期从事红军长征的研究,论著颇丰,其工作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有丰富的中共党史、人民军队史研究的资料,具有难得的研究条件。作者在后记中表明,他的愿望就是要使这本书“既有思想性,又含有学术性,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新的突破,适合不同群体,尤其是适合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的红军长征的读物”。通读全书,我认为作者的愿望基本实现了。该书以翔实可靠的档案资料为依据,史实准确,点评精当;同时又有生动形象的回忆资料为补充,文笔优美,可读性强,引人入胜。 掩卷深思,长征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位的。气壮山河的长征是英雄史诗,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战胜一切敌人,赢得光明未来的决心和英雄气概。 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永不熄灭的灯塔,辉映着人类思想的星空。长征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核心是坚定的理想信念,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长征精神的精髓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革命事业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那么,红军将士坚定的理想信念从何而来?首先是源于他们对正义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红军是老百姓的军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他们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源于对党忠诚、坚信党的正确领导。在长征路上最困难的时候,红军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深知这是为了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而前进,所以大家能够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勇往直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的长征,同样需要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同样需要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同样需要团结和纪律的保障作用。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长征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的长征,永远的长征精神,必定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作者系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