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收到了肖复兴先生寄来的散文集《印第安纳速写》(新华出版社2015年3月版)。刚看到书名时,下意识地认为这或许是一本怡情遣性的旅游指南类的读物。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感觉到该书实则是一本文学性和思想性俱佳的散文范例汇编。 熟悉肖复兴的读者都知道,他以“知青作家”出道文坛,后以“青春梦幻三部曲”风靡校园,新世纪以来又因书写“老北京文化”而备受关注,期间他还在“古体诗词”“音乐笔记”的创作上多有成就……之所以要谈及这些,是因为我在《印第安纳速写》中隐约感受到诸多肖复兴散文里一以贯之的主题,例如“北大荒情结”、青春感怀、艺术气息、古城记忆等等。某种程度上说,这部作品是肖复兴文学创作生涯中一次自觉的回眸与总结。 《印第安纳速写》详细记录了肖复兴两年来在美国中西部地区的见闻和感悟。全书共四个小辑:前三辑主要书写印第安纳州的自然景观、人文掌故、节日庆典、日常生活,最后一辑则是对印第安纳周边地域的人事景物、文化形态的描述。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书中还配有作者精心绘制的近百幅彩色素描,淡雅的文字与优美的插图相得益彰,使该书成为了一本名副其实的“印第安纳速写”。 作为一本域外游记、散文集,《印第安纳速写》首先呈现出浓郁的异域风情和丰富的人文情怀。肖复兴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不仅生动描绘了印第安纳州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同时也细腻呈现出当地人民的生活情调与精神面貌。其次,《印第安纳速写》在艺术表现手段上也令人眼前一亮。肖复兴在散文创作中有意识地借鉴了绘画艺术的“素描”手法和声乐艺术中的“谱曲”方式,使得全书呈现出极强的画面感与音乐性。例如,在描写斯蒂尔林中故居时,作者这样写道:“在一片坡地上,散落着几座红色的房子,被绿树簇拥,红得醒目,绿得明心,油画般,又童话般,呈现在面前。”错落的文字,短促的句型,犹如画板上随意涂抹的线条,色调简约,着墨不多,一幅印象主义“画作”已呈现在读者面前;再如《街上看鞋》一文这样写道:“在国内,女孩子脚上的鞋,样式繁多,冬天有高腰皮靴,夏天的五彩凉鞋,春秋两季的船型或盖式或香槟或复古或盘花或镂空或平跟或高跟或尖跟或坡跟或松糕跟……应有尽有,无奇不有。而在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市中心,走过来、走过去的人,年轻的、年老的、年幼的,都有,穿那种高跷鞋的,我一个也没有看到。”整段文字犹如一支旋律多变的进行曲,长句似江南民歌,悠扬婉转,短句像欧美说唱,急促铿锵,长短句的交替变换,使得文章充满了节奏感与音韵美。这些极具画面感与音乐性的文字,可以调动起读者的感官神经,去自由地展开联想与想象。 当然,肖复兴并没有把《印第安纳速写》仅仅停留在“美文”的层面,而是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中美文化差异的纵深处,去探寻彼之优长,反思己之弊病,其中的现实针对性与社会介入性是一目了然的。一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我想以一个外来者,抑或是旁观者的视角,尽可能发现一些自己能够独特感悟到的东西,并借此去反观我们的四周,多提供一点思考。”这些“思考”既包括农村发展、城乡关系,也涉及公共空间的配置与建设。令人叹服的是,肖复兴在书中不仅指出了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弊端,同时还深刻揭示出其内在诱因,即当前国人在“现代性”的认识上普遍存在误解与盲区——与印第安纳州居民的崇尚自然、拥抱传统相比,我们的心态实在是过于急迫与焦躁,以至于许多文化建设变成了工程项目,生态资源沦为了商标符码。如果想有所改变,我们必须从对“现代性”的认知与对传统文明的价值认同上做出必要的调整。正如肖复兴在文中所希望的那样:“面对历史与传统,我们应当以保守的改造方式和进度,保存住一座城市或乡村的不同文化形态,尽可能地再现其原貌,并让历史在现实的缝隙之间衔接而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而不让这座城市或乡村的形态如向日葵一般只朝着商业化一种方向发展。” 如果以现行的散文类别来嵌套《印第安纳速写》的话,或可勉强将其纳入“文化散文”的写作范畴,然而,它又与我们思维定式中的“文化散文”有所不同。具体来说,肖复兴的《印第安纳速写》比张中行的《负暄三话》更具“现实感”,又比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更具“烟火气”。他接续的是“五四”以来梁实秋、林语堂、俞平伯、丰子恺等人闲适小品文的书写传统,日常琐事,涉笔成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信马由缰、从容不迫的表达中,饱含着对生活的审视,对现实的关怀,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文化的隐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