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中央直属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有过一段特殊的经历,期间留下了许多鲜活动人、意味深远的故事。 1970年5月,中央工艺美院全体师生按照上级的指示,到驻扎在河北获鹿县(今石家庄鹿泉区)的部队接受军管再教育。当时部队在李村有一个上万亩地的大农场,位于滹沱河畔,从此中央工艺美院全院师生在这里度过了三年难忘的时光。 回望这三年,师生们经历了迷茫、忧伤、痛苦、恐惧,但也体验了希望、温暖和友情,亲近了自然和人民……记忆、反刍、怀念、欣慰,五味杂陈。 中央工艺美院全体师生虽然过着军管生活,却没有住在军营。大家三五成群被安排住在了李村农家的土炕上,住宿简朴、亲切,有机会与老乡朝夕相处,相互致意。老乡们从不认为这些接受再教育的师生是坏人。孩子们含着手指望着你,妇女们提着开水招待你,小狗摇着尾巴贴近你,院子里的枣树默默地倾听你,汉子们在街头端着饭碗招呼你,屋檐下的燕子送喜悦于你……日久天长,在滹沱河畔无边的田野上,老乡与师生们大都成为了朋友,有的甚至成为了兄弟姐妹,直到现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光阴里,他们仍然像亲人一样来往。 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都难以把人性的美善分离,任何外因也割不断师生们画画儿的欲望和天性。后来有了画画儿的机会和自由时,人人欢欣雀跃。乡亲们生活中的一切,高粱玉米、柴门枣树、街道池塘、水井房顶、瓜果集市……包括乡亲们紫红的脸膛,黑黝黝的脊背,盛饭的瓷碗,粗大的水缸,手上的老茧,都是师生们心中最美最壮丽的风景。吴冠中先生等老一辈艺术家,对此心醉神迷,背着粪筐做画架,爬上爬下,在晨曦里,在烈日下,直到黄昏不停地画。他们载入艺术史的传世之作,就诞生在这里。美与善默默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没有功利,没有叹息,他们深深地走入了自然生命无人涉足的天地。 吴冠中先生虽然在当年受过冤枉,他也感到过失望,体会过焦虑和苦痛,但提起他的艺术生涯,他总以在李村生活过、创作过为幸。当年他就预言将来一定会有“天南地北忆李村”的时候。没想到,如今李村镇政府和人民也同时在忆师生,大家相互回忆,相互惦念,相互感恩,相互照亮,相互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无限的美善欢悦绵延。 作为“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的一员,我由衷地感谢喜俊同志,感谢她成功地写完了这本大书《沃野寻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河北李村》。这本书中记述的很多故事真实感人,耐人寻味,背后蕴含着很多有关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人民、艺术与故土,艺术与仁爱和苦难、艺术与自然和生命等诸多关系。这是喜俊忘我地在诸多生命的河底刨出来的,她越刨越深。她是燕赵大地的女儿,一定要让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奇迹问世,让隐藏了近半个世纪的故事传承下来。应该说这本书代表了李村人民的情感和愿望,代表了文学家和艺术家对养育他们土地的眷恋,呈现了文学家心灵中的仁爱与理想,同时也反映了文学家、艺术家和人民之间的美好感情,即创造美好感情作品的才能。 该书的问世,正是喜俊作为家人在寻找亲人的故事,作为故土儿女在寻找故土的奇迹,作为文学家在告白文学艺术产生的缘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