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多一点理想》:让孩子与美好相遇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0:11:2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阳华 参加讨论
孩子,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作为教师的我,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一个美丽的童话。近日,我有幸读到了陈心想博士的教育随笔集《让教育多一点理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便被深深吸引。作为教育者,追求理想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相遇美好,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 作者陈心想在国内曾就读于中等师范学校,他的《永师杂忆》一文一下把我拉回当年的师范生活,从初中时就立志做教师的我,也开始了对美好教育理想的重新认识和思考。作者毕业后被保送到师范本科院校深造,后来到美国留学攻读博士。他既有国内受教育的历程,又有十多年在国外求学、工作的经历,这使他对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又有着特殊的情怀,他时时关注美国教育,亦念念不忘中国教育。 本书不仅有着对当今教育的痛点分析,如家长为孩子的成长代劳,只偏重孩子的智力培养,“高考状元”的经验与感悟,撕书作为毕业仪式,十万元买下复读生岂是教育之道,农村留守儿童等等,还有对家长老师的启发指导,如父母要当孩子的“贵人”,注重培养“非智力品格”,天地有大美,教学中“学”为重心,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建立师生信任关系的策略等等。 中美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体制和策略也有差异,但教育的本质是相近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人,因为作者的亲身经历、观察与思考,总是给我们智慧的启示,让我们对美国教育和美国社会也有一定的了解。让我们深层思考,让教育多一点理想,“让孩子与美好相遇”,我们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如《父母要当孩子的“贵人”》,文中说,孩子不能“放养”,而要培养。对父母来说,如何培养则是一个文化资本的问题。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待人接物和对社会学校的了解,而父母则对孩子培养好的生活习惯,指导孩子学习方法、选课、选专业的策略等。如今指导孩子学习的家长,妈妈居多,所以具有文化资本的妈妈也是孩子良好发展的基石。确实如此。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和美,对孩子的爱宽严适度,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指导,要经常和家长联系交流,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家校合育,让孩子相遇成长的美好。 又如《给平凡孩子也点个赞》,文中指出,《时代》杂志里发表了一篇长文《给平凡的孩子以赞美》,文章提出,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优异到底是什么?成为第一到底值得为之奋斗吗?美国的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上常春藤的料,这相当于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亿万富豪、百老汇明星或罗德学者。这些家长给孩子定位是职业和教育上的1%,认为只要足够努力,就可实现。为了成为最好的1%,教育成了一场“军备竞赛”,孩子们不仅家庭作业繁重,课余还得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目标都是为了以后上个好大学。 美国家长的这种期望和挑战,很值得我们中国家长思考,我们的很多家长目前又何尝不是这样,天天逼着孩子,陪着孩子,学这学那。其实普通的孩子,应该自有其价值和人生,不要逼他非成为那1%。每朵花的绽放,都有其绚丽的色彩,让他在自己适合的地方,开心成长,相遇美好,相遇最好的自己。 在《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四种空间》一文,作者认为教育需要给孩子留有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孩子像树苗一样向天空自由舒展枝丫,接受阳光雨露的滋养,健康成长。在时间、想象、亲近大自然、自由选择这四个方面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花园,在这个美丽的大花园里,老师和家长一道,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孩子、鼓励孩子、欣赏孩子、爱护孩子、引导孩子,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成长,在各种活动中享受快乐,在充分的空间中完成生命成长的蜕变。 作者书中诸如这样对我们有深度启发的文章还有很多。让教育多一点理想,让理想的教育就在我们身边。这是一位情系教育的留美博士真诚的呼唤。愿我们借着陈心想亲切朴实的语言、接地气的旁征博引、见解独到的真知灼见,引领我们走向教育的诗意栖息地。让教育多一点理想,让孩子与美好相遇。 (作者单位:四川广元外国语学校) 《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7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读书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 下一篇:《给教师的5把钥匙》:教师的自我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