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收获幸福的教育》:一所从不考试的公立学校


    教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美]瑞克·玻斯纳著 安秋子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位外国作者对中西方文化,对教育传统,既没有妄自尊大,也没有妄自菲薄。他认为,孔子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根据自己的心性去发展,如此,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之道”。“个性成长、人格发展、学以致用”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关键特征。
    美国人瑞克·玻斯纳的《收获幸福的教育——一所从不考试的公立学校》向我们介绍了美国科罗拉多州杰弗森郡开明学校这所与众不同的公立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没有考试,没有学分,提倡自主学习,学生被鼓励去做、去追求他们喜爱且热衷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规范化标准考试而做准备。他们的办学目标是:重新发现学习的乐趣,寻觅生活的意义;适应时下社会,迎候或然社会,创建合理社会。在这样的办学目标下,他们思考的是,面对现实社会中大一统、一刀切的教育体系,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以选择的教育?他们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他们的探索和实践足以说明,没有考试的教育也许才是教育的本真所在。
    也许,每个人对教育解读的视角不一样。该书作者在“致中国读者”一文中,用大量的文字解读了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作者认为“在新世纪之初的信息时代,从中美两国文化的根基中,我们都可以汲取到营养,找到方法来帮助我们的学生成长为自我调整良好、富有建设性的人”。我以为,该书作者对中西方文化,对教育传统的态度是诚恳的,也是实在的。既没有妄自尊大,也没有妄自菲薄。他认为,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心性去发展,如此,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之道”。孔子的教育是“相当随意”的,是“不讲究系统结构”的,然而“个性成长、人格发展、学以致用”的确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关键特征。孔子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对自我、家庭、社区和世界整体理解”,这其实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广泛的实践拓展”。
    在他眼里,“很多中国古老的智慧都注重创造过程的‘源头’”,尤其是老子的“万物归道”的思想。他认为“对信息进行过滤、处理和质疑属于中国的传统模式”,中国道家强调的就是一种“并非对信息的追逐”,而是一种“本质上更具灵性和体验性的学习”。而且,在孔子看来,“学习不只是体验,更是某种高度个性化的心理进程”。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没有个人思考的研究以及死记硬背式的学习”都是无用功。他还认为“把老师作为向导、教练和顾问,而非信息输出传递方,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部分”。在他看来,孔子、老子这些中国的先哲们并“没有试图更多地去教”,相反,他们更多地是在“引导学生去发展智慧”。
    我对孔孟与老庄的东西读得甚少,但就是在读这些极其有限的文字的时候,我想得比较多的却是,那些自以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研究很深入的大儒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要么就是一棍子打死,要么就是捧到天上。当然,无论是一棍子打死,还是捧上天的,自然有他们打与捧的用心,但这样的用心大都不是从文化与教育的传承与发展角度出发,而是出于他们各自的小九九。最可恶的恐怕还在于打着批判传统教育的旗号,贩卖他们自己包装了的、比传统教育更为恶劣的教育主张与方式。
    该书作者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充分解读的基础上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与我们在本书中所谈及的开明学校模式有深刻的关联。然而,我想到,开明学校的模式被普遍认为是非传统的。但我们的回应是:开明学校实际上是相当传统的,它只不过不符合现今的常规罢了。”读到这里,我似乎理解了我原本不理解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印在封面上的“回归教育的本真,展现另类教育的魅力”这些文字,在看上去有些搞笑的推荐语背后,是一份真诚的用心。
    当然,我读这篇“致中国读者”的文章后,最想说的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很多时候并不是决然对立的,尤其是教育!(凌宗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中国教育报》2013年10月28日第11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