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杆子1949》 真实展现四野(3)
http://www.newdu.com 2025/02/04 04:02:4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张正隆从过去的作品开始,对当时的林彪的描述和评价就比较客观,在《枪杆子1949》中也依然秉承了这一点,这也是这两本姊妹篇的一大亮点。作为在1955年授衔时最年轻的元帅,曾经是“副统帅”的军事家,林彪也是军史界争议最多的人物。张正隆显然是站在“褒林”的立场上的,以亲历者回忆的细节,特别是吃了一个梨而拉肚子等等,试图展示一个真实的林彪。 林彪带兵,非常重视对部队进行战术教育。尤其是对作战中发现的战术经验进行通俗简洁的归纳和总结,变成非常形象、通俗易懂的战士语言,这对我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基层指战员来说,就很容易掌握和理解。最典型的就是“一点两面”、“三三制”等六大战术原则。在林彪的带动下,四野部队战术素质明显较高。一个真正的军事家,不仅应该是个战略家,更要是个战术家,也只有这样的统帅,才能带出真正的精锐之师。 和人们印象中的军人完全不同,林彪从不骂人,也不讲粗话,以至于有了“大姑娘”的外号,这是极其罕见的。虽然林彪平时不善言谈,也不大擅长与人交际,但是对部队却非常关心,非常了解,能体谅部队的疾苦和难处,从来不给部队下达完不成的任务;对会打仗的将领也非常器重,并不在意这些人跟自己的关系深不深,是不是自己山头的人。因此在四野中,林彪具有很高的威信,真正是不怒自威。 林彪的对手无一不是国民党军中响当当的人物,在东北有熊式辉、陈诚、杜聿明、卫立煌,入关后有傅作义、白崇禧、薛岳,但无一不是败在了林彪的手下。辽沈战役结束后,杜聿明到了北平,傅作义请杜聿明吃饭,席间傅问杜对东北和全国时局的看法。杜聿明回答道:“东北共军近百万,不久将南下关内作战,其武器装备和战术水平,远远超过关内共军,共产党将在一年内统一中国。”对手的肯定无疑是最客观的评价了。 张正隆说,对那些林彪在军事指挥方面的种种批评,要看清楚这类文章发表的时间,这些批评“只能是在1971年9月13日之后才可能听得到”。这离四野纵横捭阖的1949年已经二十二年了。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1947年是中国共产党最为艰难的一年,熬过了1947年毛泽东就已经断言胜利在望了。1948年是剧变的一年,是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年头,当1948年的年底,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关头。而辽沈战役的胜利和东北全境的解放,使得毛泽东底气十足地说道:“原来预计,从1946年7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时间,就可以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1949年,是蒋介石的“搬家年”,国民党的总统府先从南京搬到广州,又从广州搬到重庆,再从重庆搬到台湾。林彪麾下的“东北虎”搬家公司是一定要感谢的,是他们从山海关不依不饶地追到了海南的天涯海角,否则,建国六十周年起码要推迟到2010年之后了。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道医为什么这么红
- 下一篇:在细节中品味人性 读《细节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