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唤醒》:走近问题学生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51 中国教育报 云龙 参加讨论
教师的职责——激发呵护引导学习兴趣 《教育即唤醒》,杨聪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杨聪在《教育即唤醒》这本书中,讲述了自己面对“问题学生”时所采取的对策和方法。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情感共生、正向激励、任务驱动、从长计议等多种措施,以极大的耐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树立学生的自信,激发学习的兴趣,做出了很有价值的探索。 谁制造了“问题学生” 很多教师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也明白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求知、探索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但在教学实践中,并不一定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一些学生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学生”,与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有很大的关系。教师任教很希望在在短时间内看到教学的效果和令人欣喜的分数,这就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那些考得不够理想的学生,很容易成为教师、同学怪罪和歧视的对象。时间一长,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莫言的恐惧,一看到这位教师走进教室心里就会发慌,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其结果就是孩子对教师所任教学科的厌恶,甚至还会有对立的情绪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问题学生”的存在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要求是有很大关系的。 你有激发兴趣的智慧吗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能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第三要宽容地对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复,用赏识、激励的心态挖掘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在这方面,杨聪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徐龙是班级里有名的“问题学生”,“读书扯破布,写字画鬼符,上课老是动,成绩像遭了地震,一塌糊涂。”因为总是违反纪律,经常被拉到办公室挨批评、罚站。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都非常紧张。杨聪接班之后,反其道而行之,不再批评徐龙,而且给了他许多机会,让他在班级里表现自己,让徐龙意识到,努力地跳起来就能够摘到桃子。于是,在课堂上调皮捣乱的次数少了,还时不时地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 因为几年都没有认真学习过,所以即使他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也大多是听不懂的。有一天,爬在桌上的徐龙申请帮老师擦黑板,杨老师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契机,不仅欣然同意,还封他为“徐龙助教”,这让他很开心。从刚开始的手足无措,到慢慢地沉稳自然,时而拿粉笔给上讲台的同学,时而拣起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粉笔头。师生对话的时候,他就悄然退到一边默默地听着…… 教师的肯定和同学的善意,让徐龙有了学习的动力。他特意抄了同桌的“看拼音写词语”的练习答案,送给杨老师看,让杨老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判。杨聪知道他是抄的,但还是大大地鼓励了他一番,让他满心欢喜地离开了办公室。点滴鼓励激发了徐龙学习的兴趣,期中考试时,竟然写出了几百字的作文。虽然错字连篇,但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 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大体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时是从学生已有的起点开始的,教学内容对应学生的状态;二是学生喜欢教师的教学风格;三是学生被教师的生活态度所吸引。我们知道,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智商,二是学习方法,三是学科兴趣。在这三个要素中,最容易改变的是学科兴趣。激发学科兴趣,是教师力所能及、也是可以做好的事情。而最难改变的是智商,人存在着智力差异,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宽容地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自信,他们才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 但教师需要明白的是,因为每个人的差异,适合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千万不能总是帮助学生来总结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情境性和综合性,其他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不一定是这位学生的捷径。像书中的案例小童的两位老师,最终“逼”得小童不愿上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 对于教师来说,帮助学生去试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或许比直接介绍一种学习方法更加重要。而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有了兴趣,方法再对了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提高了智商。 《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8日第11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最牛的教师》:做一个魅力教师
- 下一篇:《天行者》:那些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