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荣里:《金钉子》的乡村叙事
http://www.newdu.com 2025/11/21 10:11:04 中国作家网 戴荣里 参加讨论
《金钉子》是作家沈念的一篇短篇小说。触及乡村振兴中,乡镇干部的苦恼,以年轻干部和务实镇长在基层工作遇到的矛盾纠葛为背景,铺排开故事情节和人物。作家沈念没有从表层理念出发,而是深入到农村发展中的矛盾,将茶农闹事与乡镇政府领导的尴尬角色,通过具体的事件和处理方式呈现出来。乡村振兴需要务实的干部。《金钉子》所展示的是乡村干部排除矛盾的力量,面对困难自我醒悟、奋起的智慧,也充分展示了年轻干部接力赛跑的情怀。 故事是从镇长石昱东的突然消失讲起的。这个开心时唱歌,生气啄人的“老麻雀”,有着丰厚的农村工作经验。他喜欢在寿溪里游泳,能在水里憋十几分钟不上来,这是他长期农村生活磨练的印迹;石镇长“神情看似平常,但焦虑涌动,像水在身体里哐啷作响,外人听不到而已。”农村基层领导在矛盾的漩涡里挣扎,这是一个有着开拓创新意识的基层领导,在貌似与农村发展无关的地质公园上,他看到了乡村未来发展的契机。“记录时间有年月日,记录不同的地质生命就是金钉子,它标志的是地层朝代的起始”。石昱东认为可以大做文章“放在眼下,就是个大IP,关键看这篇文章怎么做。” 正是发展茶叶的规划,让他在矛盾的漩涡里纠葛。因为自然灾害减产的农民,最讲究实际,让这个干事的镇长焦心如焚。茶农种茶失败,到大院堵门,告到纪委,“挪用项目资金"的决定,又让他遭到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罗建海羞辱了一顿。罗建海依循“过去、老规矩、凡事”,缺少打破和创新。力主推动万亩茶园项目的石昱东,罗副县长并没有给予强力的支持。“一场倒春寒和冰雹,把那些山上的茶树苗判了死刑”,正成为罗县长训斥石镇长的理由。 求帮无门的石镇长垂头丧气地回到镇上。在公租房工地上,找到正在修建的一间最里面的房子,“以征服对手的欲望。他把那个原本留出来的门给砌上了。一个门,天衣无缝,变成了一堵墙。”这位从小练就泥瓦匠活的镇长,需要与现实有一个疏离的空间,在这种疏离里“呼呼就睡着了”。这是基层乡镇领导无奈中的喘息,矛盾中的自我修复。也是石镇长准备凤凰涅槃的自我沉思。 夏甘午,这个生长在古丝绸之路甘肃武威牛角冚的孩子,大学毕业后考公务员,“马踏飞燕”的铜奔马,出自他家乡的古墓。作为一名中文专业毕业生,在党政办写材料。他喜欢乡镇的土地,也坚信石镇长不会有任何问题。这个有文化情怀的毕业生,喜欢石镇长这样干事创业的干部。石镇长的消失,让这个年轻人捏了一把汗;而另一名大学生施宗文,则是学农林的。“鸟、兽、虫、林、草、花……施宗文在电脑的分类文件夹,已经收集了上百种声音。土地之上的声音都会记录,最近他又开始留意山洞” 。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苗娃子,施宗文在“三年前的冬天,石昱东去林科大拜访学校有名的茶博士黄庭玉”时,要回 “我们苗家小阿哥”,施宗文看到石镇长有 “一双抓心的眼睛,充满温和、鼓励、恳切、信任。” 施宗文“从报名、笔试到面试,不说过关斩将,他也是凭真才实学考的”,施宗文是一位热爱家乡的大学生代表。 石镇长是有眼光的基层干部,知道乡村振兴离不开有农村专业技术背景的学生,和夏甘午写材料的定位不同,“石昱东还说要带他去金钉子,金钉子在岑岩村和镇政府中间,复杂的地质构造使这里成为地质公园。石昱东给施宗文这一年安排的任务,是熟悉情况。两位年轻人,“同一批考上镇政府的公务员,一个在镇里,一个在村上,来来往往,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夏甘午矮一岁零三个月,金牛座,说和施宗文的巨蟹座最搭。” 农村长大的施宗文和夏甘午,来自农村又回到最贴近农村的工作岗位。夏甘午“特别喜欢这个僻远的山寨”,施宗文“心想这就是文科生的特质吧”!在石镇长的心思里,则要求二人“不是过客似的熟悉,而是扎进土里生根”,二人仰赖的石昱东,同样出身农家,自然有“超常的耐挫力”,他们相信他不会轻易地走极端。二人只是迷惑于石镇长的消失。施宗文和夏甘午,是石镇长赏识的青年人,希望靠这样的青年推动农村的发展,从施宗文“细心地帮他把西装袖背上林科大植物园里蹭到的的一小团茸茸的枯黄色的苍耳球拈掉了”,石镇长感受到这个农家子弟的聪慧和细腻。 堵上门的石昱东,从静默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矛盾纠缠中,他“知道已经躲不过去了,其实他也没想躲,欠债还钱,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啊。”他希望“找个清静的地方,多歇一会儿,谁也别来吵别来说那些闹心的事。”最终,"琢磨了大半个晚上,有几个方案是可尝试的",在这种自悟中,石镇长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处寻找镇长的两个年轻人,费劲了心机,还是施宗文决定从不是后门的后门绕进公租房工地,在“最里一堵墙面前,仔细看了看,仿佛有一个门的形状。”墙上水泥的干湿程度不同和砖洞“像七岁孩子满嘴的缺牙齿”暴露了石镇长的行踪。而半夜收到副县长罗刀子嘴发来的两遍鼓励他的信息,也让此刻的石镇长“郁闷烦躁一扫而空,变得清新温暖起来”在施宗文的呼喊中, “弯腰捡起一块看起来又厚又重的砖头”,石镇长终于把那个门砸开,此刻,读者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 施宗文与镇长有个约定,要谈谈自己到村里来后的工作感想和未来发展的规划,放下思想包袱的镇长,与其相约一起 “去拔钉子。”两位年轻人,从镇长规划万亩茶园,到茶农上访闹赔偿,夏甘午接到县纪委电话的不安经历里,再到石镇长“出师未捷身先死”到城里找罗副县长求助,副县长“话语间的侮慢就是山上的泥石流,可以将山谷的草木连根拔起。” 石昱东“突然发现背后有只无形的手,要把他往水底下拖。”整个故事的演进,矛盾冲突中藏着两位青年人的坚信、担忧,也慢慢锤炼他着们农村工作的经验。小说结尾安排上,把施宗文与镇长约定不往外讲堵墙这件事留了一个悬念,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夏甘午,能否最终知道镇长消失的去向?莞尔中,读者会对乡镇干部的甘苦留下思考。 善写散文的作家沈念,沉入农村一段时间,深入体验乡镇干部生活。作为一篇描绘农村现实状况的小说,作者对所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存环境了若指掌。在复杂的农村生活中,干部传帮带的文化里,不只是程序和方法的鲜明,还是感情的朴素和浓郁。沈念很好地处理了老与少、上级与下级、发展与现实、农民与干部的关系表达。让读者在其散文化语言的描写中,感受到乡村美丽风景的同时,领悟到矛盾随时而起的可能性。当下农村布满了各种形式的“金钉子”,只有真正扎根农村的干部,才能知道农村各类矛盾的根源。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呼喊口号,而是在层叠的矛盾中,充分利用自己和集体的智慧,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获得自我解放后的乡村发展。《金钉子》让读者感受到农村现实题材表达的无限丰富性,沈念的创作再一次证明,贴近现实生活,才是作家创作的不息源泉! 2023年1月13日写于北京游燕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