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活动课程》:营造开放的教学空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6:11:14 中国教育报 newdu 参加讨论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仍处在一种相对狭隘、封闭的状态中,当前更迫切的是打破课本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把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营造开放的教学空间——读张云鹰《开放式活动课程》有感 张云鹰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开放”,作为21世纪一个响亮而有力的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张云鹰把“开放的教学”视为一个迫切的教育命题,躬身实践之、执著探索之且成果显著。继去年出版的《开放式习作教学》获得“第五届(2004-2008)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之后,如今她又推出《开放式活动课程》一书,如此勤奋之举让我油然生出一种敬意。 行走于这本书中,品味作者的使命感和设计美,我也试着思考开放一词的深意。 如今,学校弥漫着怪怪的沉闷,教育的考试魔咒强化了教学的规定性,弱化了教学的灵活性,导致孩子常常被有形无形地束缚。这种状况有目共睹,为全社会所诟病,但在今天的现实背景下却难以快速地根本扭转。有些人痛感于此,选择了家庭式的私塾教育,这虽是个案,却敲响了警钟。如何认识和应对,考验着我们的教育智慧。 倡导开放,便是一剂良方。怎样看待这里所说的开放?首先,要承认学校教育的主体存在,这是前提、基础。这不是简单地踢破学校围墙,或者逃离学校,而是对现行学校教育缺陷的修正和调整。在教育的范畴里,有限制的开放闪耀着理性之光,而极端式的盲目破立,则是一种不现实的幻想,也是一种错误。开放的教学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课程改革的科学化、视野的大拓展,说到底是学校教育的内部事物。 其次,它体现着新教育的胸怀。新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捍卫这个目标,需要责任,一味固守三尺讲台上的百年成规,或许会暂时轻松,偶有成效,但迟早会脱离主流,脱离目标。用开放的心态拥抱开放的教育,包容新生,包容探索中的未知,包容前进中的不适应,这才是新时代下的应有姿态。开放必然伴生着改变。有胸怀,才不会惧怕改变,才会主动地面对,才会站在开放的前沿,渴盼并投身于教育的新变化之中。 有主体,有胸怀,求理性,求改变,不正是教育智慧吗?这本书高扬开放的旗帜,定位于课程,诠释的就是这种教育智慧。 另外,开放呼唤着切实的创造。开放与活动课能够天衣无缝地对接,开放式活动课程似乎天然就是一张响亮的名片。 翻开书页,84个课型设计,不仅个个都承载着开放的理念,而且挥洒着独有的创造。 阅读这些设计,我发现,所有的设计都是课程的形态,课程的构架凸显行家功力,精致而易推广。而其内容,往往又是在课堂中加入课外的因子,甚至加入校外的元素,取舍之间,有延展,也有分寸。《我上学了》、《学当小老师》如此,《爱护人民币》、《只有一个地球》也是如此。 走进设计之中,几乎处处可以感觉到作者的苦心与匠心。在三年级第11课《“桥”的故事》中,活动过程为:找桥、说桥、赏桥、画桥、造桥。这是一个多么完善的链条!“画桥”处作结,本无不可。作者追加一个“造桥”,仅仅是丰富了一个环节吗?它追加的是学生的兴趣点,是本课的闪光点,是设计的着力点。 在六年级第4课《寻找长征足迹》中,歌曲营造气氛,画面展示过程,波浪壮阔的长征历史,浓缩在一个微型课堂之中。联系曾经学过的课文,知识呈现,精神贯穿,课内课外联动,学生或欣赏、或思考、或表演,这不就是典范的综合性学习吗?如此这般的美妙设计,似山冈上的秋日红叶,在书中的字里行间,一簇簇一片片地绽放着,牵引着读者的眼球。 语文活动课,具有自主性、实践性、趣味性、创造性和多样性五大特征;分别归属常规性语文活动课、实践性语文活动课、随机性语文活动课和发展性语文活动课四大类型;通常表现为尝试式、合作式、综合式和创新式四大模式。这是作者在导言中透露的部分研究。当这些研究和作者拟定的6阶17项参考评价系统,同84个课型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作者一定还有大手笔、大规划。而这本书,也许只是初步的成果,但点燃了期待。 冠以课程之名,推出教材式活动课程,有年级序列,有难易梯度,有实录示范,如此布局,如此规模,过去几近空白。而如今,已然开拓出了一片空间。这片空间属于孩子,属于新教育,更属于开放的时代。(闫银夫)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