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叶绿无声》:守根·卫本·务实


    
    蓝瑞平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姚家祥
    语文课首先应考虑如何培养学生会使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
    在中学各门课程的教改中,被讨论得最为热烈的、见解分歧最大的一门课程,莫过于语文课了。其中不乏殊有见地的论述,也有为数不少的跟风之论,更有一些偏颇之论。近日见到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蓝瑞平的语文教学专著《叶绿无声》(以下简称《叶绿》),虽然未能细细品读,却产生了一种有话要说、不说不快的冲动。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蓝瑞平在《叶绿》一书中有不少“术业有专攻”者之论。
    抓准了中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中学教育被定位于基础教育,因此,中学语文课程理所当然就属于基础课,而不应当是专业课了。事实也是如此:学好中学的各门课程,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面对终身教育,生活和工作中与他人交流,都离不开听说读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恰当地要求“专业性”,过多地讲专业知识,过多地讲专业术语显然是错位行为。蓝老师在《叶绿》一书中就鲜明地提出了“语文是什么”这样的根本问题,同时也在多篇文章中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正确的解答。而该书中的教学案例则告诉我们,蓝老师的认识已付之于行动。
    抓住中学语文课程的定性。中学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或是本质特征是什么,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人文性的,有人说是工具性的,有人说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蓝老师在《叶绿》一书的多处强调了中学语文课的本质特征。如“(语文)是中国人思维、学习、生存的最基础工具学科”。
    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承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或把工具性置于人文性之后;或是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列,但口头或书面表述中总是说“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连说“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勇气都没有。能说语文学科的首要特性是工具性的人实在不多。由此就导致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大讲属于“人文”方面的知识。
    对于语文学科在定位定性上的不当认识,又使得不少教师在对自身定位上出现失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考虑如何培养出会使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的学生,而不是教出只会背出许多知识的“录音机”。
    说蓝老师“守根”,就在于他首先对“中学语文”这个学科的定位。这从《叶绿》第一编的十个教学案例中可以得到印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所传的“道”、授的“业”有正确的理解与把握,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遗憾的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坛上还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正处在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境地中。再说“解惑”,其含义应是:解答疑难问题,更要教给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从《叶绿》中,我们同样也能看到蓝老师是如何在“解惑”中教会学生“解惑”之术的。学生掌握了“解惑”之术,“创新”自然也不再成难题了。说到“创新”,必须说明:对学生而言,无非是指凭借自身的力量,解决了一个难题,前进了一步或是有了新的发现。学生的创新,主要视其对自身的价值,而不应当要求有什么社会价值。否则,多数专家和学者们将失业了。
    守卫中学语文学科的根本
    蓝瑞平不仅在日常教学中恪守了语文学科的根本,他还极关注社会上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动态。在视野所及的范围内,发现有人试图动摇甚至毁损中学语文学科的“根本”,他就会奋起守卫这个根本。《叶绿》第三编的九篇文章就在向我们述说着蓝老师是如何守卫中学语文学科的根本的。
    许多人由于在中学语文学科的定位、定性这个根本问题上产生了错位的认识,但又不知其错,自以为是,反而对中学语文教学大加指责。有人把中学语文课曲解为文学课,要求中学语文教师把阅读部分讲成文学欣赏课,把作文部分搞成文学创作课。有人则站在专业教育的角度,要求把中学语文课堂办成大学中文专业的“微缩景观”,要求中学语文教师无论讲什么方面的内容,都要大量使用大学中文系××学、××论的专业术语和理论,否则便是教学不到位。有人甚至连“中学语文”只是中学的一个学科而不是一门科学都搞不清楚,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予以全面否定,这真是“因为无知,所以无畏”了。
    可怕的是,一些对中学语文教学热心“指导”或大加指责的人,他们头上还戴着专家、学者、教授的光环,当“专家”与行政领导这两股力量结合起来的时候,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负面影响就显现了。对此,蓝瑞平表现出了极大的敏感和严肃护卫,这种“卫本”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咱们这些有“专攻”,天天在教学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们,一起来争当像蓝瑞平老师一样的守根卫本的教坛卫士吧!
    不避讳谈应试教育
    在《叶绿》一书中,我们还能领略到蓝瑞平老师“务实”的作风。这里说的“务实”包含着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讲究落实。蓝瑞平老师既有认识又能将认识付之于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他既注意从“教”的角度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真正做到以课文为“例题”,在析例中突出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写的方法,又注意从“学”的角度告诉学生怎样学会读的方法、写的方法。其中许多案例、文章,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
    其二是从实践情况出发,不跟风。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教育界一直存在着一个敏感的话题——应试教育,绝大多数教师唯恐沾上搞应试教育的“恶名”。但《叶绿》一书用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谈语文高考的应试指导。这需要一种勇气,而这种勇气的来源就在于务实求真不唯上。
    高考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是教师,我们教的学生除极个别人以外,都是要去“应试”的。作为教师,怎么能不抓“应试教育”呢?只要有考试存在,就必然有应试存在,也必然就有应试教育存在。只允许考试存在而不允许应试人的指导者所进行的应试教育存在,到底是提倡唯物主义,还是提倡唯心主义?从常识上讲,“应试教育”是中性概念而不是贬义概念,只有“正确的应试教育”与“不当的应试教育”之分。人们不应当把应试教育当作垃圾箱,什么乌七八糟的东西都往里装!
    如果一定要追究“应试教育”有什么错的话,也应当从根本上抓起,即国家教育部门“试”什么,怎样“试”。因为“试”什么,怎样“试”,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学校都无权决定,他们只能被动地在“应试”方面做点力所能及的文章。作为指导应试者的教师们,不辞辛劳地按高考的规定内容教学生,却被视为罪魁祸首,这种情况正常吗?难道考什么却不讲什么,不考什么偏要讲什么才是辅导高考的正确方向?我想,只要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这样做。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了蓝瑞平老师的务实而不跟风、不唯上的品格,看到了《叶绿》这本著作的社会价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