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笔锋下的人间烟火


    关键词:杨宏寅
    文友杨宏寅,笔名都市农夫,喜写散文及小说、格律诗、自由诗、杂文等,擅长人物传记式散文。新作《寅照台华》全书逾14万字,收录111篇散文,分为《百姓列传》《怒放的生命》《人生漫谈》《笑话与商界小故事》《农夫杂记》等五个小辑,其中《人生漫谈》一辑又分为《人》和《读名著观名剧有感》两个篇章。
    杨宏寅能够入木三分地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描绘得有声有色,富有感染力。他的散文总能从芸芸众生中提取出最闪亮的部分,在众多同类型散文中脱颖而出。无需华丽的辞藻,无需绚丽的写作技巧,他的笔触贴近大地的无声和人世的悲悯与荒唐。
    随着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逐渐习惯于捡拾碎片时间,阅读作品。刊物和报纸也是与时俱进,散文所占的篇幅越来越大,这样一来,散文自然不断受到人们的喜欢。杨宏寅的散文总是弥漫着一股干净、纯澈的韵味,不矫揉造作,不风花雪月,似乎作品回归到了散文的“初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散文自古有之,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它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杨宏寅的散文脱胎于传统散文定义之内,又加以创新,有了自己的风格,有了自己的理解,最终也形成自己的风格。
    杨宏寅善于把生活场景运用在散文中,《农夫贩桃记》中有一段:“我在此说的贩桃不是蟠桃,不是为王母娘娘献寿的仙桃,也不关乎风花雪月的浪漫。不是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更不是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美景。那只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商业实践经历。”文字中充盈着一些淡淡的诙谐感,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跟随作者的笔触,产生共鸣。《张老大》中写到:“张老大膀大腰圆,身高一米八,今年三十多了。在乡里不种地而以拉棺材为生。主要生产资料为一个半旧的带拖斗的拖拉机,上面自焊一悬臂手动葫芦,装卸车方便多了。”寥寥数语,便把张老大的生活所系,张老大的心灵手巧叙说得淋漓尽致。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瞬间饱满地站在眼前。又如《江小白》中写到:“江小白今年近五十岁了,一个人领着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顽强地过日子,不靠男人不靠亲戚朋友的帮衬。儿女个个知书达礼,如今已各自上完大学有了工作,大多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50多岁的女人,却叫江小白,让人有了更多思考的空域,紧紧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她自食其力,通过自己劳动,带着儿子和女儿生活。这种在逆境中前进的勇气,就是对生活的挑战,亦是一种被逼无奈的人生态度。
    杨宏寅的笔下,亦有对过往的怀恋,荡漾着一缕浓郁的乡愁。在《拾秋之趣》的开头他这样写:“‘拾秋’,不仅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独有名词,更是小孩子的‘专利’。放学后,扔下书包,呼朋唤友,背起小筐,拎起小布袋,成群结队,奔向收获后的田野。找寻遗落的玉米,捡拾散落的黄豆粒,翻刨落下的花生、红薯,甚至大葱。”他对古代典籍同样有着深入的研究,《读道德经有感》写到:“大约在二千六百多年前,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写下了《道德经》,本经共九九八十一章,短短五千字却言简意赅,文约意丰,包罗万象,对大自然和人类进行深刻剖析,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功成身退等理念,至今人们也难以想象老子在并不发达的春秋时代是怎样悟透自然和人的?”甚至于一些很有现实意义的电视剧、电影,但凡所感所想,杨宏寅都会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杨宏寅的散文没有过多堆砌的辞藻,没有虚空的比喻修饰,如同一块块裸露的石头,你能看到它的一切,它的凹与凸、清瘦与粗壮。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方法,他以此为创作手段,不断挖掘生活背后的欢悦与悲戚,为我们送来绽放于内心深处的无名之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