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塘莲》: 观照大历史与小历史复杂关系的新视角


    我最初是通过文艺评论认识了傅汝新的,他的文艺评论写得很有文采,所以当我读到他写的长篇小说《一塘莲》时一点儿也不觉得惊奇,仿佛当年我从他的评论文章里已读到了一名小说家的潜质。这部小说叙述生动流畅,情节平中见奇,分明是一位成熟小说家的老练笔墨。但同时我也发现这部小说还得益于傅汝新长年从事文艺批评的思维优势。他明晰的理性思考使他对人物的行为逻辑有准确的把握,能将人物个人命运与历史大潮流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游刃有余。小说讲述的是三姊妹在中国革命的决战时期——争夺东北的不同命运与选择,是大历史与小历史交织在一起的命运交响曲。
    小说中的三姊妹生长在东北辽南乡村的一个普通人家,父亲卢四凭着祖传的炒花生米手艺,将日子过得比一般农民要安定宽裕。卢四的三个女儿虽然性格各异,但都是听话的孩子,她们每天除帮父亲炒花生米外,还要在家里为营口卷烟厂卷纸烟。这样一个普通家庭显然最希望这个世界平安无事,让自己的日子不仅能够正常地过下去,而且还能越过越好。但是他们所面对的大历史却是一个战争频频不断的大历史,他们刚刚渡过了日本侵略者占领下的恐惧日子,身边的枪炮声却再一次响起,他们对未来时局的发展一片迷茫,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共军和国军到底谁将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应该是普通民众在当年普遍存在的迷茫。大凡历史处于一个剧烈变革之际,一种对于未来的迷茫必然会笼罩在社会底层。小说家们无不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从这一点出发,从而演绎出各种精彩的故事。《一塘莲》的故事也是这样开始的。
    故事的核心是三姊妹的爱情和婚事,这也是她们的父亲最操心的事情,因为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是决定女儿今后人生命运和幸福生活的关键。这个家庭本想躲开动荡的时局安全地蜷缩在家里,但三姊妹因为各自的爱情和婚事而被卷入历史巨变的进程之中。但傅汝新在讲述这些故事时调整了自己的视角,他不想模仿以往我们在小说中最常见到的思路,即通过普通人被迫卷入历史大潮,不仅改变了命运,而且还思想获得升华,成长为一个与时代精神相匹配的风云人物(当然也有一种反向的叙述,人物在变革大潮中不是得到思想升华,而是因放纵欲望,走向沉沦,成为一个被批判的对象)。他只是想表现“大历史中普通人的命运”。这句话是傅汝新在一篇创作谈中说的。他说得很简单,或者说,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完全展开。若说表现大历史中普通人的命运,这也可以用来概括所有以普通人为主人公的小说。个人在大历史面前毕竟是渺小的,个人的命运也难以逃避被大历史所左右的结局。其实傅汝新最根本的想法是不去仿照大多数小说那样把视角放在普通人的命运是怎么被大历史所改变的,而是看重一个普通人在大历史的冲击下是如何坚守的,坚守他们自己虽然平凡但很原初的心性。于是便有了傅汝新在《一塘莲》中不一样的写法。三姊妹照说都被迫深深卷入了大历史,大姐卢芳嫁给了方七爷,这个方七爷是当地响当当的民间传奇人物;二姐卢秋曾与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的田镇长相互爱恋;三妹卢云因为被东北民主联军辽南独立师独立团的高团长一眼看上,从此进入革命队伍,成为一名军人。当然,她们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改变,但傅汝新并不在改变上大做文章,不写她们以及卢家如何大红大紫,又如何大起大落。而是在坚守上大做文章。他写三姊妹无论是入了深宅大院,还是来到朝气蓬勃的革命阵营里,她们仍还像往常一样待人接物,也仍然放不下家中的父母。尽管三姊妹的性格迥然不同,但傅汝新赋予她们同样一颗善良之心。这种善良之心可以说就是她们在一个规谨、守正的普通家庭里长年薰养而成的。傅汝新以大量的笔墨来书写她们的善良之心,恰是这种善良之心,使她们在大历史的强大力量面前,有了一种自主性。她们并不是只能做一个被动者,而是也能作出主动抉择。比如三姊妹第一次见到方七爷时,共同被他的男性气质所吸引,认为嫁人就应该嫁这样的男人。但卢芳答应嫁给他做三姨太,并非艳羡他的身份和财产,而是因为她感恩于方七爷豪爽帮助她的父亲治病,并从土匪手中救出妹妹卢云。又如写她进入方宅后,因厌倦了太太们之间的算计,便丝毫不留恋这里养尊处优的生活,该离去时便离去。后来方七爷被捕入狱,她又不顾个人安危极力为方七爷申诉。再如写卢云参加了革命队伍,她在艰险的战争环境中也与高团长建立起真挚的爱情,却又恪守着传统的道德断然拒绝了高团长一时冲动下的鲁莽行为,从而使两人的关系有所疏远。后来高团长连连遭遇不幸,仍然是卢云始终在设法营救他,牵挂着他。傅汝新反复书写三姊妹的善良,并不是为了写她们在大历史的磨炼下逐渐成长为英模人物,对于三姊妹来说,善良是她们的天性,傅汝新的反复书写,就像是在反复擦拭,使她们的善良天性变得越来越鲜明锃亮。
    傅汝新为小说取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字:“一塘莲”。我一开始看到“一塘莲”时还有点纳闷,觉得这似乎与小说所写的革命动荡的大氛围不大协调,只有在阅读中才明白过来,原来傅汝新所要表现的主题就在这三个字里面。稍稍有些古文基础的人都会熟知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将自己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的品德与莲花相结合,塑造出“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好形象。傅汝新的“一塘莲”便取譬于此,他是把三姊妹当成莲塘里的三朵不染纤尘的莲花来书写的。因此他笔下的三姊妹也非常喜欢莲花,在她们的住家不远处,便有一片莲塘,她们经常来到塘边嬉戏,尤其当莲花盛开时,她们便在这里流连忘返,还会摘几朵莲花养在自己的闺房里。在傅汝新的内心里,其实还装着一个更大的莲塘,这个大莲塘就是当时动荡纷乱的社会,他把那些能够守住原初心性的普通民众看成是一朵朵莲花,在一片风雨飘摇、岁月迷茫的状态下,照样开放和凋谢。这也正是小说的思想亮点。“一塘莲”传递出的是作者在历史观上的突破,我们一直主张一种人民性的历史观,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绝大多数作家就是以这样一种历史观去书写大历史的,他们的作品要表现的是,在历史的伟大变革中人民是如何成为主角的。但傅汝新意识到,历史观的人民性不仅仅体现在这一方面,而且也应该包含着对广大普通民众的肯定,对支撑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人生观和伦理道德观的肯定。广大民众就像是那满莲塘开放的莲花,她们一朵朵出污泥而不染,以洁净艳丽的色彩装点这个世界,便衬托出历史伟大变革的光彩来。小说中的三姊妹出自平凡,最后回归平凡。就像卢芳最后拒绝了已任沈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杨少游的求爱,也没有按他的安排去参加革命工作,她说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就想回到老家宋屯,回到乡村才有的恬静状态。这就是一种普通人最素朴的人生观。过去我们多半会将此看成是不求上进,但我们读了《一塘莲》这部小说后,丝毫不会觉得三姊妹是不求上进的人物,相反会觉得在她们身上有着非常可贵和可爱的品质,这种可贵和可爱的品质就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人生观和伦理道德观所凝聚而成的。
    我很欣赏傅汝新的这一思想亮点,他为革命历史叙述提供了一个观照大历史与小历史复杂关系的新视角。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