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李炳银:在民间生活中发现大美


    现实生活的快捷和紊乱,已经使许多人的行为存在严重变形。在这个变形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欲望和力量在产生着作用,让人烦恼和无奈。作家也时常更多关心那些在重大事变和突出人物身上发生的显著故事,以社会的焦点关注表达实现文学的目标。这其中有许多的风云内容,让人们生发强烈的情绪感受,以至对社会生活的前景有所期待或发生茫然的失望。
    其实,一个社会的基础和稳定、生机和希望,更多地取决于基层民众的品性、行动及情绪感受表现。基层民众是社会生活的源头,是社会这棵大树的根。所以,在社会这个源头根部的发现和表达,是可以从社会的肌理上来认识判断一个社会的情状的。中国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历史上全新的发展强盛和繁荣时期,虽然生活中还总在不断地出现某些令人愤怒的现象,但祥和的局面和内容毕竟是社会生活的主流。多年来,报告文学创作在面对社会重大主题的时候,同时出现了许多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和书写基层各式各样人物高尚情操与动人行为的作品。这些建构于真实人物事迹基础上的精彩故事书写,因为切近社会原本生活环境人物而具有强烈的泥土气息和人性力量。
    记得多年前,读过朱晓军的报告文学《“水鬼”的天下》,作品主人公的事迹就一直停留在记忆中,总有一种感动。作品写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海边的一个叫郭文标的渔民,时常不顾个人风险,在大海风浪中救人的真实故事。他总是勇敢无私地救助落水遇难者,当地人就喊他“水鬼”。郭文标的行动是非常危险的,但他知道却不犹豫、不畏惧、不收手,甚至还要搭上某些人的讥笑和自己的经济损失。他说:“我是渔民,人家遇难了,人命关天,我怎么能见死不救?”他不光救活着的人,遇难死去的人他也要救,对那些不知来历的死者,他非但搭救上岸,还负责安葬,并在相关时节给予祭奠。郭文标这样的精神行动,是对生命的永不放弃,是对死者的尊重和善待,真可以说感天动地,令人敬重。
    江西作家卜谷有一篇报告文学,叫《一诺百年的旷世奇缘》,叙述江西兴国县教富村一个叫池煜华的革命老妈妈,用一生等待丈夫归来,最后却没有结果的真实传奇故事。池煜华在丈夫李才莲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李才莲曾经是粤赣边区军事领导人。1933年他们二人成亲结婚之后,因为革命需要,李才莲要出门工作。在临出门时,告诉池煜华一定等他归来。池煜华也深情地对丈夫说:“你放心地去吧,我会等你。”可谁也没有想到,李才莲这一去,竟久无消息。池煜华信守等待丈夫的诺言,等了67年依然不见丈夫归来,就以自己的一生来坚守这个承诺,直到95岁去世。后来各方深入调查表明,1935年2月,因为苏区全部丧失,红军分部突围,李才莲在随瞿秋白、毛泽覃等人突围的过程中,被敌人包围,在战斗中已经牺牲了。在这个漫长的等待中,池煜华曾经经历了万般的生死苦难和曲折艰难,因为日日瞭望,将家门口的门槛都磨下去一个三寸多深的豁口子。可是,对于承诺的坚守使她勇于接受一切的艰辛和煎熬,将革命和亲情的旗帜举到很高很高!
    陈启文在青海省三江源的玛多县,遇见一个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自1977年从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分配来这里担任黄河水文监测工作的谢会贵。《玛多,一个人的记忆》就是讲述这个在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冰天雪地、空旷无边的艰苦环境坚持工作30多年的人,直到建起了现代化的遥测设备,才很不情愿地离开了这里。可是,他还在壮年的体貌,却因为大自然严峻,磨损成一个沧桑老人。谢会贵所有的经历都是高原景峰般的壮烈故事,每一个都会使人惊讶感叹沉思,产生敬重。女作家长江的《97颗星,我送你们去太空!》讲的是26年间给95颗卫星加注燃料的白崑顺师傅,多年就专干这项工作,无一事故出现。为了这样既非常危险又需要胆量仔细认真态度的工作,白崑顺师傅的手指被腐蚀掉了指纹,记下了一箱子的笔记,以一个“工人”之职,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写下了伟大的诗篇。李长顺的《温暖的围巾》,记述河南安阳市西洪沟村86岁的赵中福和老伴张娥梅,16年前在电视上看见边防战士经受严寒,在冰雪天地巡守祖国边疆,很是心疼,决定自己动手纺线织成围巾,免费寄送给边疆战士。16年来,两位老人使坏了6辆纺车,寄出万余条围巾。虽然国家对边防战士已经有较好的防护,但两位老人这种浓厚的关爱之情却是任何物质装备不能代替的。
    类似这样发现和书写社会基层民间各种人物传奇般劳动、奉献、牺牲、成就事业,为社会进步建设投入力量的报告文学,这些基层的普通人身上表现出的精神行动,是社会厚土中生长出的健康根苗,看似细小,但却内容饱满的高尚道德文明种子,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暖流,具有滋养和发展社会健康肌体的力量。
    这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地方角落,从民间百姓中采撷来的动人善行故事,温柔深情、动人心腑,很好地体现出文学要发现和表达生活中大美的需求。文学并不像有人主张的那样,只是用来揭露和批判。在真实动人的大美人物行动面前,文学需要臣服和保持仰视的姿态。真诚浓烈的大美内容就像阳光,可以在逼退阴暗的时候显现出更加灿烂的光亮。当然不排除报告文学及时承担社会重大变革事件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达,但是在这样的表达中过多地浸入了现实的功利目的,而使文学人物情感的描写缺乏内容,带有过分浓重的宣传品特点的时候,作品就会显得虚浮和苍白了。有些历史重大人物事件,如今只存留下一些梗概和结论,作家却非得依赖自己的主观臆想和脱离当时时间环境的想象来铺排成篇,就更是缺乏令读者接受的魅力了。作家若一而再、再而三地粗制滥造,那就只能使自己流于简单的工具,成为没有主见和灵魂的写手。社会生活是文学生长的厚土,活跃在社会生活基层的人们,是文学实现茂盛繁荣的根本基础。作家在这个方向深入扎根,发现理解基层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各样美好人物故事和真诚表达,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不管什么体裁的文学形式,都要用独特真诚的人物行动来表达故事和思想情感。社会生活基层民间自然发生的许多故事人物,因为是在较少受外力影响的环境下出现,因此就具有很强的原始性状态特点,每一个都是没有重复的“这一个”。若报告文学将“这一个”生动地描述出来,自然会具有非常独特的个性特点。爱因斯坦说:逻辑可以将人从A点引导到B点、D点,可真实的社会生活却可能将人引导到任何一点。这就是生活的无常魅力。尤其是文学创作,非常需要尊重依循生活的这种魅力,切不可自信和一味仰仗虚构的作用,简单地被逻辑框囿。像上面这些在社会生活中真实的故事人物,其独特传奇就很能够说明问题。
    关注社会基层民间人们的生活现实,应该成为一种作家创作的常态行为。从社会生活永远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的观点看来,关注民间民情更是文学家不可丝毫放松的功课。历史尽管大多是由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行为组成,并被记录,但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却是由基层的火星点燃,社会基层人们的道德行为和命运表现,经常会是社会状态的晴雨表,从中可以发现很多社会生活的新鲜信息,更加深刻敏感地描绘着生活的体温状态。以上许多发生于今天社会基层的德行人物故事充分说明,在社会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刻,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还存在许多不如意、无奈何的丑陋现象的时候,这些生发于人的内心和自觉的善良勇敢无私的表现,对于认识和坚持现实生活的发展非常有益。这也会是滋养和助力作家文学创作的动力,使文学创作始终行进在正确的方向轨道上。
    文学作品的题材对象选择会对作品成败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毋庸怀疑的。但是,文学作品,写战争不仅仅是写打仗、写科技不仅仅是写技术、写建设不仅仅是写工程,而是要写战争、科技、工程中人物的精神情感和行动表现,从而表现出人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思想情感与品行意志来。战争、科技、工程都是有时限性的,文学追求的是长久和永远的意义。徐迟的著名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很多人都读过,多少人能讲出“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道道来?但人们都会对陈景润不畏环境艰难、持久攀登科学研究高峰的决心和意志精神感受良多,而这些意志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所以,报告文学创作,作家自己在生活中的独特发现感受具有普遍社会性的内容,才是最好的写作题材对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社会基层民间生活,是文学永远的温床,是文学之花不断茁壮生长的园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