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逆旅 小说出口——读李燕蓉长篇小说《出口》(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2:11:05 文艺报 刘芳坤 参加讨论
小说是“不确定”的,同时,小说也是“欺骗”。卢卡奇认为,“小说创作就是把异质的和离散的一些成分奇特地融合成一种一再被宣布废除的有机关系。”李燕蓉挖掘到人性幽微之处的软弱,以不确定开始,以“欺骗”构成了小说阅读感的强大张力。《出口》的后半段插入一个叫“午后”的女人在云凌面前梦境般滔滔不绝的陈述,如果说前半段以云凌失踪为情节中心,丝丝入扣、环环相连,这部分设置仿佛旁逸斜出。几个女人实际上是一个叫吴红艳的女人,正是这个女人对日常生活的倾吐促成了云凌的出走。读到此处,整个小说的主旨、寓意、结局已经明晰,吴红艳一人分扮三个角色的实验让心理医生沦为病人,“午后、小奈、小惠”是心血来潮的“欺骗”代名词,由心血来潮到怂恿逃离。倒不是说吴红艳和云凌之间人生经历有何“互文”之处,几次混乱的“欺骗”只是出走的一个诱因,而整个心灵之旅的悖论,无处不在的“欺骗”和自我欺骗,才真正构成了小说最为精彩的荒诞美学追求。同时,现实主义小说限定性的第二重出口也昭然若揭:如果说以幕布/舞台为结构的戏剧充满了欺骗,其效果是“弄假成真”,而小说所追求的阅读效果似乎更应该是“似真非假”,李燕蓉却如此大胆地将小说与读者的共振系统打乱,甚至故意制造阅读间离,一再废除有效的意义命名。而此种小说的构造方式恰隐喻了现代人生存境况的隔离感,现实主义之“现实”不在于小说百科全书式的真实,而在于一种封闭的“真实”。综观目前出现的以现代人心理书写见长的“小长篇”,无不是在日趋内敛的意义上寻找小说的出口。小说叙事可以“骗”着写,这无疑是一个充满了无限魅惑力的命题,也是不断需要去探索和检视的写法。 最后,我们似乎还应该回到一个老生常谈。“出口”的问题,大约是一切文学曾经不懈追求的问题,是多少哲人曾经不断求索的存在之回答。“出口”不仅是小说文题、是线索,而且具有深层的象征意义,小说第一次出现“出口”,涉及宁远舅舅的学生时代及两个相关人物梁鸿雁和先勇,舅舅终于找到了一生寻觅的“出口”,但也因此将生命定格在花还要灿烂的年纪。“出口”也是小说中每个人物从现实通向精神世界的入口。对云凌来说,在成长过程中父亲的中途离去带给了她很大的不安全感。因而男人的出现总让她在无限渴望美好的同时又深感担忧,“失踪案”之后,她看懂了人心,明白了自己的情感归属;对于宁远来说,他得到了,也失去了,他知道了内心真正想要什么,他始终把自己看得太重而其实只是可有可无;对“午后”来说,沉迷于过度想象过度叙述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多重人格,而是对现实生活感到乏力,只有沉浸在对往事不断的叙述里才能让心灵得到短暂的安宁……诸如此种蕴含恰解释了“出口”之不可能性,而如果单考虑这些情节也实在算不上突破和张力。真正让老生常谈活起来的还是李燕蓉的运思和独特的语言特色。这种语言虽然无比流畅却充满疏离感,虽然无比优雅却充满辩难感。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小说除了主题设置与“出口”契合,其语言亦可命名为一种“语言出口”。 正如李燕蓉在小说中设定的谜局一样的结构,人物也在求索当中不断回溯又不断推翻,从怀疑到欺骗,这决然不是心灵的正向追求,而是一段逆旅。正向追求渴望光明和出口,而心灵的逆旅却永远无法终结。在小说最后,云凌对“午后”说了这样一段话:“你对现实生活感到乏力,只有沉浸在对往事不断的叙述里才能让你得到短暂的安宁,因此你的叙述从来比你的生活更真实。你迷恋叙述,为了可以让这种感觉一直持续下去。你甚至可以创造出好几个虚拟的自己,可是真的有用吗?你的叙述、你的故事真的能替你一辈子生活下去吗?”李燕蓉的故事还会继续,然而“叙述的迷恋”无法替生活找到出口,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比“虚拟的自己”更为有力的生活,当然也可以等待这位“绵里藏针”的叙事者,终有一日在“心灵逆旅”之中观想涅槃,而其时那个现实主义小说限定性的出口才会真的出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