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理与人道间——读石一枫《地球之眼》(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7:11:02 文艺报 黄文倩 参加讨论
施淑评述石一枫曾说:“自以为世事洞明的小说叙述者都无法拿它当‘一场怪诞的黑色喜剧’打发”。施淑的概括启发我意识到,石一枫的《地球之眼》,既不能视为现代派式的黑色喜剧,也不适合用精神分析的方式来理解。但是,与其说它是一则现代传奇,我比较认为,传奇大致是就小说的对主人公形象的刻意与结果来说,但这篇作品的整体叙事方式细节刻划及写作目的,仍然是一则现实主义式的故事。只是,“王朔”式的叙事者,已经不愿意且不可能再采用19世纪以降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方法──尽管有着高度的智慧风貌,但那种居高临下的立场与姿态,恐怕叙事者都难以承受与认同,这自然是石一枫的一种限制,但也因此能展开他个人当代书写的特殊性。因此,我认为石一枫在此作的主要视野与写法的特殊性,仍更多地调动与接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式的部分正典,最终仍要突出底层人物的光明与道德价值,尽管若从更复杂意义上的“现实”来反思,此作的许多情节过于巧合,并不是那么真实与可信的“反映”之作。但如果文艺应属于一种介入与影响社会正面性的媒介,恐怕作者也不会反对,追求绝对的真实与否,其实既并不重要,同时也可能是一种过于强调自我之“真”的执著,从这点上来说,石一枫《地球之眼》在文学与美学的价值选择上,更为重视的是文学作品的“善”与颓败下的希望与光明可能。 进一步来说,这种对“善”的不自觉坚持,使得小说得以展开至少三种中国晚近现代性社会发展的悖论式问题,大抵可以概括为:一是道德问题与专业问题的矛盾,二是市俗生活与精神价值的抉择,三是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难以两全。 首先,延续着五四阶段就已经存在的命题,学院中的小知识分子究竟应该投身社会正义的行动实践,还是在一己的专业工作上发挥才能与本分?是该偏安于个人日常生活的小时代,还是追求一些更高的精神?同时,为了追求更全面的人民正义,是否就能够不择手段?手段的合理性又有谁能有权力仲裁?安小男与叙事者的诸多困境其实并不新。因此,当我们看到他与成天在外走江湖的名牌教授起冲突,并且执著于思考:“研究历史是否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当下问题”,再加上作者一开始就已经不愿意采用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启蒙立场,《地球之眼》在这些问题意识上,小说的思想已注定了不太可能往前推进。 然而,这并不意味《地球之眼》是价值稍弱之作,作为一种作者继《世间已无陈金芳》后的文学叙事,我认为石一枫考虑过它企图克服“陈金芳”的叙事意义——石一枫将这些世俗的现实困境给予框架式的完整揭露,从中国到美国,从校园到社会,从台面到台下,从群体到个人,从面子到里子,其心亦有赤诚。同时,“王朔”式的风格,以及适当地采用一些配角来嘲笑并中和叙事者“我”的摆荡,也不无可观。例如当叙事者“我”的太太小张说:“不要试图给自己的每个举动寻找意义”,小张本来是“我”的纪录片工作中较认真的助理,后来成为了“我”的太太,她虽然世俗实际,但也并非是完全虚无的人,藉由她的提醒,中和了小说过于框架化的道德表现的紧张,使得叙事不致于太过干涩地匠气与教条。是以,在小说的戏谑与日常世俗间,偶尔出现主体严肃化的自省时,作品也就产生了较难得的碎片式的悲怆力量。 尤有甚者,对于一部企图响应当代中国资本主义化的现实困境的作品,作为一个小知识分子的作者,已经几乎没有传统读书人的乡土田园乌托邦的怀旧,《地球之眼》直率地接上21世纪的最新“地气”──网络才是目前中国人民的最大生存、交流与发展的平台。因此小说的主要情节及转折,都跟使用信息科技时代的网络远程监控有关,主人公安小男长于开发与善用信息科技监控他者,但他仍期望达到正义的目的,而非作为侵犯他人隐私,或为权势者掌控他人隐私以要挟的手段。然而,并不吊诡的是,安小男最终仍以“非法”侵犯李牧光的隐私,才达到了相对正义且让自己全身而退。从小说中所呈现的知识视域来看,要让主人公们理解资产阶级法权之外的“法”的合理性,虽然并非不可能,但小说与其说是让安小男根据他的知识信念来行动,不如说作者仍选择调动一般中国人对正典文化的向往,由此支配并赋予安小男的感觉结构与思想意识。 这里就涉及到小说所引用的正典“天”的意义,小说最终收尾的方式叙述是: 当我重新直起腰来,忽然发现手边的水泥柱上,镶着一张写有“图像采集”字样的蓝色标牌。再往上看过去,一枚360度的摄像头正不动声色地悬在我的头顶。 我盯着它,如同在与苍穹之上的一双眼睛对视。 石一枫的硕士论文研究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市民文化,对理解不同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法权的世界观并非陌生。他选择召唤中国传统的“天”来综收小说的整体意涵──在这部作品中,“天”的概念有时透过“地球之眼”的科学化名词来借代,藉以解释并安顿人心与社会道德秩序──最终,总是会有“天”在观看且记录着我们。这样的叙事既有着超越界的形象与信念,但更多的仍是援引这种形象与信念,转化为一种信息科技时代的善意的、自保的监控作为。因此,尽管石一枫的《地球之眼》充满着理性实用主义式的逻辑,不能说没有超越界的价值与坚持。 总的来说,为了响应中国大陆当下城乡转型的困境,同时身为这当中困境的一分子,石一枫的《地球之眼》尝试重新调用正典的材料/资源与精神象征,以一种永恒的在场纪录与观察人间是非道德的“天”,作为扩充更大的灵性、精神世界,进而抵抗庸俗、世俗的力量。当然,这种力量的意义与目的终极为何?或者说,摆荡于正典与想象现实间的结构与意义,是否真能够长远作用于作者、作品,促进历史朝正面前进?由于石一枫仍“在路上”与发展中,暂时难以给出明确的判断,但无疑值得读者寄予厚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