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成长 >

《梅琳:我的中国》:唤醒青少年内心深处的使命感(3)


    中国的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美国有很多人有新想法,而中国需要很多有新想法的人。……我们对死记硬背和考试太在意了。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的创造性思维。”——梅琳爸爸
    曾经有一位中国朋友的孩子,经常跟多丽丝写信交流。久而久之,多丽丝发现,每次孩子发邮件都是在深夜。十几岁的孩子,为什么这个时候还不能睡觉?他一直在忙些什么呢?他的童年为什么过得这么辛苦?后来,她得知,原来孩子每天要被父母送去参加各种辅导班,还有许多作业要做。只有忙到深夜,等一切任务都完成,才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书中的梅琳也有着相同的感触。但通过与美国的表姐对比,原本习以为常的她感到一种无助。因为温迪除了正常的学习时间外,大部分时间都是自我安排,甚至可以玩一些看似无聊的游戏。对此,多丽丝说,中国的教育太多考试,太多死记硬背。整体教育缺乏创造力,教出来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很难独当一面。“我在很多国际大公司里发现,中国青年进入公司后往往会很顺从,但不能做决断,每到需要他们决断的时候,他们总是瞻前顾后,害怕犯错误,缺少一种勇于实践、敢打敢拼的魄力。我想这不完全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多丽丝说。
    虽然没有长期深入中国的学校,但多丽丝告诉记者,她在中国的中小学听过很多课,也听说过太多这样的场景:老师上面讲一二三,学生下面说一二三。小孩子注重的是纪律,而不是创新能力。她朋友的孩子上幼儿园时,竟然也被要求端正坐姿。在中国的学校,老师习惯于把学生都用一种方法培养,一旦发现某个学生与众不同,首先想到的不是这个学生有特别的才华,而是觉得这个学生可能出了问题。这和西方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
    “让这些老师完全转变观念需要一段时间,因为他们当初就是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很难以放眼未来的视角教育孩子,给孩子更多提问、质疑的自由。”多丽丝说,改变教育中的一些问题需要时间,不仅是学校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但是,做到像梅琳的爸爸一样与孩子平等交流,虽然是少数,但至少证明事情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关键是解放思想。学校和家庭应该多给孩子提问的机会,激发其想象的空间,就像诗人叶芝所说的“教育不是往桶里倒东西,而是点燃一把火”。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