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重构壮乡的乡土空间——评蒙飞小说《那里的生活》


    蒙飞是“60后”作家,有着丰富的城乡生活背景,贯穿于其作品中的是他作为壮族人的那份执著而挚诚的民族之情。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以悲壮而深沉的笔调写出了旨在重塑民族之根、建构族人精神家园的长诗《歌墟》。进入21世纪后,他又以一种虔诚的守望写出了壮语长篇小说《节日》。而现在,当大家都在哀悼乡村的“溃败”时,蒙飞却以沉静而平实的笔调写出了一部重构壮乡乡土空间的长篇小说《那里的生活》。
    “那里的生活”,这个标题兼具壮汉双语神韵,意蕴深厚,韵味悠长,可作多重解读:
    第一、“那里”是中国的一个小乡村,它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变迁,包蕴了其间的所有酸甜苦辣。这里有下岗工人的生存困境,有留守儿童的管教、抚养问题,有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有赌博盛行的风气问题。同时,这里也有自发的绿色养鸡场,有互勉互助的温暖人情,有重汇人气的读书会和露天电影放映场。
    第二、“那里”是一个美丽的壮乡。“那里”是壮话“NazRij”的音译,“那(Naz)”意为“水田”,“里(Rij)”意为“溪流、小溪”,“那里”即为“有溪水的水田村”。这里有青山,有绿水,有一洼洼的稻田,有春天里红红的木棉花,有榕树下的山歌,有浓香的米酒,有大自然浸染出的宽和、坚韧、朴实、温润的壮乡人……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
    第三、“那里”是彼岸,是理想,是构筑在传统乡土之上的精神家园。“那里”是我们从那里来又回到那里去的大地。小说中的“那里人”因物质贫乏而纷纷逃离“那里”,后来却因为一种缺失感而纷纷回来:这是“根”与“大地”对人的召唤,是人对自身的反思、对诗意的想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蒙飞试着在原有破败的乡土空间上建构一个能生产自觉自在之人的理想空间。最能彰显这一点的是“那里田地”和“那里小学”两个空间的重构。
    “那里”像中国其他的许多乡村一样,由于大量青壮年的外出,许多田地被丢荒了。培育着温情脉脉的乡土之情的公共空间凋零落寂,大榕树下的休闲场地难有男女对唱情歌,难有村人其乐融融地玩乐、做针线活、聊天打趣的景象。维系于土地的关系空间趋于支解,人心涣散,难以聚集。面对这样的空间该如何重构?
    小说写到了下岗工人覃树文的探索经历。他离开城市回到乡村,先是养老牛,后收置闲田代耕,还开果园养土鸡,再后来又开辟农家乐。在他的引领下,外出打工的村人重返土地,共同开发绿色生态旅游村,规划那里村的发展前景。覃树文所开辟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增加收益的经济新领域,更是一个造就健全现代人的新乡土空间。他养牛、种田、育果、养土鸡,其实是在修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土生活,同时又对抗着外界存在的一些危机。例如,覃树文饲养昂贵的进口奶牛尼里拉菲是被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所触动,是为了让村里的小孩喝上放心鲜奶。观光农业区和农家乐的开发则把挤往城市的人召了回来,让空心乡村重新成为有人在场的空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