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化万象 >

《浮士德》的奥秘即人生的奥秘


    歌德的《浮士德》是与莎士比亚戏剧比肩的世界文化瑰宝。作者为了弘扬浮士德精神,倾毕生心血,花费了约六十年的光阴。对这位文化巨匠,冯至先生曾评说:“人们一旦从长年的忧患中醒来,还要设法恢复元气,向往辽远的光明,到那时,恐怕歌德对于全人类(不只是对于他自己的民族)还不失为最好的人的榜样里的一个。”冯至先生还说,如果我们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读懂了《浮士德》,那么就会觉悟到人生在世,不仅要同身外的魔鬼做斗争,恐怕还要花更大的气力来同自己身上的魔鬼做斗争,因为“与外界的阴暗斗争,固然不易,与自身内的阴暗斗争,更为艰难,……与自我搏斗是一种可贵的德行”。因此,浮士德精神当属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浮士德》巨制是于1831年最终完成的,约百年后的1928年开始被介绍到中国。1949年之前,仅见郭沫若和周学普的译本,之后三十年未有新译出版。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钱春琦、董问樵、梁宗岱的中译本陆续问世;20世纪90年代及新世纪陆续又有《浮士德》的新译出版,目前至少有十来个译本。
    每种译本的译者,都有过呕心沥血的翻译经历,他们每个人都与歌德和《浮士德》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因缘。绿原和他的《浮士德》中译本,也是如此。
    绿原是20世纪40年代走上诗坛的诗人,他的《浮士德》中译本出版于1994年。绿原曾写过《我们向歌德学习什么》一文,文章说,在人类文化史中,能超出文字层面,以其毕生凝聚并闪耀出来的人格力量、心智密度、思想深意影响世道人心,进而开拓人类世界观的大作家是屈指可数的。虽然以写作质量见长的大作家的成就与影响各不相同,难以比较,但就其对人的榜样作用的广度和深度、教育内容的现代性和平民性而言,除了鲁迅——中国知识分子不得不向歌德走去。这一认识应该视为绿原与歌德的缘分。
    《浮士德》原著是一部诗剧,绿原的译本却基本是散文体。其中的原因是,绿原在青年时代阅读过前人的《浮士德》中译本,阅读效果使他对译本所采用的中国传统诗词韵体是否符合原著格律产生了疑惑。20世纪80年代由于业务需要,绿原对照原著读了几部《浮士德》的中译本,无意中发现文学翻译存在相当大的选择自由。对于作品这一既成客体的理解和阐释,不但在作者和译者之间难以找到完全一致的绝对根据,在译者和译者之间由于在情绪上与原作相沟通的渠道各不相同,也是见仁见智的。因此他意识到,文学名著的复译不但不是多余的,反倒是为了从多方面认识这部名著而必须加以提倡的。因此退休后,他接受了工作单位向他提出的更新《浮士德》译文的建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