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化万象 >

花样读经典 勉力深阅读(年轻人如何阅读②)(3)


    历史学博士的读书心法
    不久前,冯立在他的微信公众号“韧勉观察”上发布了《2100本阅读总结》,他是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是远近闻名的读书“大牛”。他为更多人熟知,是因为几年前他写的一篇文章——《海淀知名书店指南》,文章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北京海淀区的30多家书店。过去的两年中,冯立平均一天读一本书,“去年一共读了380本书。”他还有个习惯,就是每读完100本书就写一篇读书总结,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并从中选出10本最佳图书。“其实也是鼓励自己更多地精读,单纯追求数量就没有质量了。”
    冯立认为,读书最关键的是要记笔记,很多人“读完书却记不住”的原因就是没有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起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个读书的“厚薄法”,把读书概括为一个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的过程。从厚到薄,冯立通过记笔记实现。他将笔记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将看到的好句子和段落勾画出来;其次按照书籍的目录整理此前标注的碎片化笔记,此时还是作者的逻辑;最后则以自己的逻辑梳理提纲,这样才能将别人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而“从薄到厚”的意思是,读这本书时遇到不理解的概念,就要再阅读其他书籍,书“越读越厚”,从而将知识体系填得更丰富。
    “在信息迅速膨胀的时代,追求大段空闲的时间不太可能,因此,要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将不同的时间配比不同的阅读模式,通过日积月累达到阅读效果的最大化。”冯立将时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较空闲的大段时间,比如周末下午的半天,用来精读所在行业的必读书目和经典;第二种是相对固定的空闲时间,如午饭和晚饭前后的半小时,可以阅读通识类书籍和小说;而第三种则是更为琐碎的时间,比如乘地铁的1小时,可以用听有声读物等科技手段完成阅读。
    尽管读了超过2000本书,冯立并不认为“刷数字”是读书的终极目的。“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个人能力修养,从而建立最贴合你习惯的、属于你自己的知识库。”在《800本读书总结》中,冯立援引金克木先生的话:“照我的想法,同是读书人,读同类的书,只讲数量,十八岁的不会比八十岁的读得多。这不成问题,所以刚上大学不必为不如老教授读书多而着急。应当问的是:自己究竟超过了那位八十岁的老人在十八岁时的情况没有?若是超过了或大致相等,就可放心;若是还不如,那就该着急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