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化万象 >

老舍先生“归来”:第三部《饥荒》回译复原 《四世同堂》完璧(3)


    《饥荒》回译,语言风格是最大挑战
    赵武平撰文说,对《饥荒》后半部的“回译”,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处处容易陷入误区。
    首先,要针对英译原稿,逐篇进行释读,录下所有难以辨识的文句——经过近70年的时光磨蚀,打印稿上不少字词已经褪色,甚至模糊,还有打印中的拼写错误,再者就是译文中所运用的今天已经废弃使用的日语拼写,这占去了前期翻译的大部分精力。
    回译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有语言风格的问题。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选用什么词汇,避免何种表达,都有他自己的特点。赵武平研读了老舍的全部著作,体会老舍遣词造句和讲故事的技巧,仔细揣摩老舍的语气、修辞和表达感情的方式,努力将老舍的表述风格内化进翻译,从而真正呈现老舍作品的风貌。
    赵武平还谈到,这次找到的原稿,由于经历了复杂的翻译过程(由老舍先生口述,浦爱德翻译成英文,此次又重新翻译为中文),因此会导致文章的一些细节内容与老舍最初创作时的手稿有所出入。他举例谈到,小说中冠晓荷的太太是个写得尤为精彩的反面人物,老舍给她取了个惟妙惟肖的外号,叫“大赤包”,“北方人知道‘大赤包’是一种像葡萄大小的植物果实,可能南方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美国人更理解不了。我看到原稿中老舍的笔迹,他特地跟美国人解释什么是‘大赤包’,同时他建议将它翻译为‘大红南瓜’,但是最后我在译稿里看到的‘大赤包’却变成了‘大红辣椒’。”
    在翻译过程中,赵武平整理出“老舍词汇表”,列出一些老舍语言特色字词。比如,“假若”是最常见词汇之一,他少用或者完全不用“如果”。另外,老舍似乎不太喜欢运用习见成语:“咬着牙说”不用“咬牙切齿”,“忍受苦痛”不用“含辛茹苦”,“设尽方法”不用“千方百计”。为了不过度翻译,免用老舍本书中从来不用的成语、俗语、俚语,有时他就宁愿采取直译的方式。比如,不用常见“仨核桃俩枣”,而是按照原文直译为“仨芝麻俩枣”。赵武平坦言,人名如何选取在译文中也很费斟酌,如“小妞子”和“妞妞”,“李四老人”和“李四大爷”“李四爷”“四大爷”等,根据对话环境,老舍是相宜运用的。
    记者了解到,最新一期的《收获》杂志即将全文刊登《四世同堂》的大结局,发表《饥荒》的21段到36段,大概有10万多字,“真正的《四世同堂》全本”书籍将于2017年2月与广大读者见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