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之一的火候——从王凯的军旅小说谈起(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0:11:10 中国作家网 赵 飞 参加讨论
水面上的八分之一: 军队中的普通人和普通事 当代军队基层的普通人和普通事,是王凯小说迄今为止全部的中心题材,长长短短十几件作品,全都围绕这些人和事展开。有评论把王凯称为“军队基层的歌者”,从表面上看,也确实如此。 《沉默的中士》和《终将远去》是王凯作品中两个手法上比较相近的中篇,都以第一人称视角写成,通过连队基层军官“我”的眼睛和口吻,分别讲述了“我”手下的两个连队士兵张建军和周文明从入伍到“退伍”的故事。由于时间的跨度相对较长,故事展开的范围也就相对充裕,这使得王凯冷静的语言风格得以发挥,可以从容地向读者娓娓道来。 《沉默的中士》写一个汽车连士兵张建军从进入连队到逐渐成长为一名中士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篇“成长小说”。得益于王凯丰富的连队生活经验,无论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连队指导员“我”和张建军,还是次要人物李二明、老贾甚至新兵蛋子马小磊,都塑造得鲜活而各有特点。王凯在这件作品里采用了中规中矩的顺叙,通过“我”的视角,按照时间的推移,来讲述连队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张建军的成长成熟。小说的亮点在于情节的突转,李二明的牺牲和鲜为人知的家境、马小磊的家庭变故,以及故事最后张建军被捕才带出的往事,都是具有颠覆性的精彩的包袱;而“偷羊”、喝酒等几次事件的安排,也都为小说最后的突转做足了铺垫,无疑是两处成功的伏笔。 如果说《沉默的中士》是一篇结局突转的成长小说,那么《终将远去》也许可以看作一篇连队士兵周文明的“非成长小说”。《终将远去》同样是以连长“我”的口吻,用第一人称讲述了炊事班士兵周文明从入伍到退伍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与前者不同的是,《终将远去》以退伍前后作为叙事时间的切入点,通过“我”的回忆穿插倒叙,补叙出周文明退伍之前日常的生活轨迹,并从中带出老指导员张安定的故事。而在人物和情节的处理上,《终将远去》并没有在情节上刻意安排突转,作为主人公之一的周文明身上也看不到明显的性格发展,甚至小说自始至终都在不断地告诉我们:无论“我”如何努力,这个让人伤透脑筋的炊事兵从进入连队开始,似乎就从来没有长进过。直到读完小说,我们才知道真正的主人公其实不是周文明,通篇写的其实是“我”——“我”的矛盾和“我”的思考,以及小说里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的周文明的舅舅、“我”的老指导员张安定。《终将远去》不以情节取胜,而在心理描写和穿插叙事的处理上用力颇多,毫无疑问,作者对于“我”复杂心理的刻画以及叙事视角的转换都是自如流畅的,我们也可以就此看出王凯对小说各要素掌控的功力。 无论是写基层军官还是士兵的日常生活,《沉默的中士》和《终将远去》仍然是节制的,保持了适当的距离而并非事无巨细。而另外一些作品,比如《迷彩》《正午》《时间的河流》,就仿佛一台近距离拍摄的摄像机,把作为军人的“我”和其他人的日常生活和世俗情感几乎往前推到了极致。《时间的河流》以近似日记的形式,穿插叙述或者说记录了主人公——沙漠某空军基地的军官“我”在“沙漠”和“城市”两地的生活和爱情故事。这篇作品以军人的爱情作为主题,形式上同样经过了精心的构思:作为主线的“城市”部分讲述了“我”和女友在婚期将近短短一个月的生活和心理,而作为副线的“沙漠”部分,则从几年前与女主人公陈燕在军营认识开始一直顺叙到与“城市”部分重合的当下,讲述了“我”与女主人公9年间纠缠不清、暧昧不明的复杂感情。近似日记的形式无疑是最适合表现生活、情感和心理细节的,于是在这件作品里,起床刷牙烧饭做菜聚餐喝酒,普通军人和军人家庭一天天从早到晚的生活常态得到了细致的表现,而正是通过这些细致的描写,一向被陌生化、崇高化的军人一下被拉回了日常生活的常态。他们日常生活里的喜怒哀乐、他们与普通人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爱恨情感都得到了近距离的展现,这种去陌生化、去崇高化的“新写实”手法,也一下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之间的距离。 到现在我们不难看出,与惯常所见的军事文学相比,王凯小说中所关注和描写的对象确实是“小”的:从连长到连指导员,从团机关到军机关,可以说,王凯在作品里把自己做过的没做过的基层职务统统做了一遍。但就像遍布人体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正是这些看似渺小的个体和事件,构成了整个庞大的军事系统;对这些“小”题材如果处理得当,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可以以小见大,格局也就不会显得狭小。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凯军旅小说水面上的八分之一不仅是过硬的,而且难能可贵的形成了自己一定的风格。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血染的RAIN CHECK
- 下一篇:王一梅《一片小树林》:这个世界拥抱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