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化万象 >

姹紫嫣红情世界 一生爱好是天然——汤显祖《牡丹亭》传奇的精神世界(2)


    梦中床前那女奴着一袭梅裙
    1591年,汤显祖因为上书批评朝政,被贬到雷州半岛附近的徐闻县做典史,南下途经澳门,见识了那里的嶴里巴寺,即圣保罗大教堂;据说次年春天北还,又在肇庆遇会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这来回往返所见的新异景观,都丝丝缕缕融进了《牡丹亭》传奇。关于耶稣教,唐代以来已屡有记载,然而应该说直到明代,耶稣会士的来华才有了近代意义,因为此时文艺复兴运动方兴未艾,西方中世纪政教合一的铁幕被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兴资本主义正在吐露曙光。可是这一切到底给了汤显祖多大现代意义的启示?今天看来仍然是个谜。
    传奇作为明代戏曲的泱泱大宗,书生所写居多,当然不能没有文人化、案头化倾向,不似元杂剧当行本色,不过两者之间区别也并不那样绝对。其实汤显祖酷嗜元人杂剧,传说收藏元曲不下千种,而且能一一评说各家之长、各本之妙。清人朱彝尊说他“义仍填词妙绝一时;语虽斩新,源实出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朱彝尊说的是实话。汤显祖的诗文集里收有一首《送臧晋叔谪归湖上》。这臧晋叔就是至今最大宗、也是最重要的元杂剧总集《元曲选》的编选人。汤显祖跟他交好,元杂剧的熏陶可谓自在其中。《牡丹亭》也叫作《还魂记》,得名于全剧的核心情节:女主人公杜丽娘为情而死,死前留下一幅自画像传世。她的情人柳梦梅辗转得到画像,发其坟而丽娘重获新生。而元人乔吉的杂剧《玉箫女两世姻缘》就演青楼女子韩玉箫因思念情人韦皋而亡,写真遗留给爱人,后来转世再生为张玉箫,两人终于团圆。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认为,这正是《牡丹亭》“写真”一出的来源。
    汤显祖一生似乎与幽梦和梅花有着难以解脱的情结。他有一首《梦觉篇有序》,小序说:“己亥(1599)上元,……春中望夕寝于内后,夜梦床头一女奴明媚甚,戏取画梅裙着之。忽报达公书从九江来,开视则剞成小册也。大意本原色触之事,不甚记。记末有‘大觉’二字,又亲书‘海若士’三字。起而敬志之。”汤显祖“海若”“若士”的号应该就从此来。梦中床前那女奴着一袭梅裙,说她就是显祖身旁的杜丽娘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它如《五日梦梅客生如秣陵竞渡二首》等都可以做旁证。《牡丹亭》传奇的本事来自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取其躯壳,然后汲取时代,融入梦境,糅合嗜爱,这大约就是《牡丹亭》吧。
    《牡丹亭》全剧五十五出,今天的昆曲演出本删繁就简,基本保留了传奇的骨干。剧情托名宋代,其实于史实并无稽考,全出杜撰。主线说来简单得很:妙龄女子杜丽娘被正统老爹杜宝“强按头”读《诗经·关雎》,反而撩动了她的春情,以为经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绝不像毛传所释“《关雎》,后妃之德也”那样训饬女子内外规范的,而是“关雎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于是女性想自主而不可得的情怀油然而生,不能自已。嗣而徜徉花园,顿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身外景色的曼妙与内心世界的压抑恰互交感,不由得吟出“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天生丽质,是要与人共赏的;无人知识,那美好也便归于虚无。因而,杜丽娘先而游园,既而访柳,梦中、实界两度与情人幽会幽合,实在是人的天然本性苏醒之后,对于世俗有形无形的桎梏羁绊的挣扎挣脱,坚毅果敢又柔情似水。她的情人柳梦梅为杜丽娘的痴情所感,为她的娇艳所动,才会引出获像,掘瘞,(杜丽娘)复生,乃至别种千辛万苦的爱情路,这一切,无不归于一个“情”字。它是当时时代的感召,亦是至今依然摇荡性灵、感染人心的“秘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