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探微》——教师如何获得专业成长?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3:11:22 中国教育报 乔红霞 参加讨论
俞国良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教师如何获得专业成长?学生如何得到心智发展?学习困难或学习不良儿童如何不再成为家长、老师的心头之痛?这些是每一个热爱教育、关心教育、从事教育的人必然萦绕于脑海的话题。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的自选集《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探微》就是这样一本从心理学的视野出发,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心智发展、学习不良儿童的理论探索、学习不良儿童的实证研究等4大部分的研究成果。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而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囿于常识而缺乏理性的思考。比如,教师的素质包含哪些内容?专家型教师与新入门的教师区别何在?怎样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信念、心理健康等因素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有何分量?这些问题在《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探微》一书中都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我们都清楚,教龄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该书告诉我们:一般教育效能感(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随教龄的增加而降低,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则随教龄的增加而上升,这无疑丰富了我们原有的认识。同时,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策略水平又与教学效能感密切相关,它们都共同涉及一个关键因素:教龄。既然从教时间是个重要变量,那么专家型教师是否一定是老教师,他们具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新教师是否可以通过训练习得?该书对专家——新教师的研究验证了这一假设,并提出以教学效能感为突破口,以教学监控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思路,还特别强调了对教学经验反思的重要性。该书认为专家型教师不一定是老教师,但他们一定是反思型教师,反思是促使新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有效途径。 诚然,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同时,教师也是心理压力较大的人群之一。该书通过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认为教师对教学经验进行反思以及教师信念、职业理想等因素对提高教师心理健康作用很大,这方面的研究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开启了新思路。 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都是地球上、宇宙间的精品。我们如何提供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而不是用已有的教育模式、教育框架去约束学生?我们如何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唤醒他们各自心中沉睡已久的巨人,而不是用单一的成功标准来“修理”他们?这些问题,很多学科都作过解释。俞国良教授近年来在学生个性和创造力、亲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和适应行为、青春期亲子冲突、学业情绪等方面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其一,该书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有深入而准确的把握,无论是研究视角还是研究范围,都颇具新意。同时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又使得对学生心智问题的研究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其二,该书具有独特的分析视角。由于分析角度新颖,故在分析现象时能突破原有模式,提出新的见解。其三,该书具有强烈的理论关怀。好理论对实践的意义往往是巨大的,如对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儿童社会性形成、发展的深层动因,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再比如,对小学生生活压力、学业成就及其与适应行为关系的研究,对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颇有益处。 人的成长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的,“差生”的标签就如同贴在学生额头上的“红字”,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污名。教育不应昂首挺胸,眼睛朝上,只关注超常或资优儿童,更应眼睛向下,关注那些心灵更需要抚慰的“学习困难”或“学习不良”者。20多年来,俞国良教授一直以同情而温暖的学术眼光向下看,关注着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为解决“学习不良”这一学生苦恼、家长犯愁、学校困惑的痼疾提供了许多良计妙策。俞国良教授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从事学习不良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并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无论是学习不良的操作定义,还是评价方法,无论是学习不良儿童的认知发展,还是社会性发展,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取得了不少创新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出了学习不良儿童的评价性指标。该书认为,应提高使用问题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的方法或手段,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认知发展过程、社会性发展过程、学习技能、环境需求、交互性效应等几方面的抽象性评价。其次,对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交往、社会行为、社会认知等几方面。例如,研究发现,家庭资源对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影响很大,且存在因果关系,作者同时还提出了合理配置家庭资源的建议。又如,研究发现,学习不良儿童的信息加工特点和元认知成分有其特殊性,为下一步有效地实施教育干预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再比如,对学习不良儿童的语言、数学、归因、情绪表达规则等方面进行了心理学的研究,使得教育干预目标与手段的具体化成为可能。此外,俞国良教授还一再强调,对学习不良儿童所适用的非正式评价,实质上是一种教学评价,在具体鉴别时要非常小心谨慎,不能对儿童乱贴标签,而应该体现出学术的人文关怀、教育的人文关照。 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或许很小,也很细微,但我们却从中读出了厚重,读出了值得回首与仰望的绵长,这份绵长既来自学术的力量,也来自教育自身的魅力。心理学的发展,取决于其研究成果为社会现实提供帮助、服务的效益。只有为社会、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才会使心理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解放军艺术学院政治部 乔红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