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为文学之花重新绽放而呐喊


    文学在今天语文教育中的缺失问题,只有放到百年的历史框架中,才能较为透彻地看清楚。没有美育的教育不能造就纯粹的人。一个没有一点纯粹精神的人,我们又怎么能指望他相信道德、相信崇高、相信人道?
    ■赖配根
    借历史之“冷水”,浇醒那些迷失
    语文到底要不要文学?
    有人说:不要。更有的人嗤之以鼻:语文是语文,文学是文学,语文课怎么能上成文学欣赏课!
    尤其是小学语文,许多所谓的专家一口咬定,语文要以工具为主,即使涉及文学,也要把文学当作知识来教。
    于是,语文课的文化含量、情感因素、精神品格,就成了“异类”。新课程以来争论不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如今已落幕:人文黯然退出,工具重新占据舞台的中心。
    鲁迅说:在中国,要搬动一张椅子都要打得头破血流。要改变中小学教育界盛行已久的习惯,谈何容易!
    谁都知道教育第一位的任务是培养有道德、有情感的人,教育应该教人尊重文化,让人变得高尚,但是,如果真有人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那他不是“傻子”,就是“疯子”。沉重的现实轻而易举地把教育理想撕得粉碎:不能变成分数的东西,不能量化的东西,统统被清理出课堂,这样做得越彻底,就越容易在应试教育中胜出。
    教育不涉及心灵,语文又为什么要观照人的精神!
    然而仍有人不愿“屈服”,仍有人要为语文教育的理想“呐喊”。
    其中就有黄耀红。
    他原是中学语文教师,后来改行当了教育媒体编辑、记者,长期关注、研究语文教学。他的导师说他“心仪文学而心性敏感,文字表达亦多具诗性色彩”,我对他的印象也是如此。他属于那种有理想、有气质的人。他说,文学与教育,让他魂牵梦绕。他说,在丰富而微妙的汉语世界里,文学是两个美丽而温暖的字眼。他沉痛于当今“文学青年”的消失,人的精神世界冰封雪冻。他感慨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缺失,浪漫气息的消散,学生想象力的苍白、灵性的泯灭、创造力的衰减。
    文学与语文,便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摆脱的情结。于是他积6年之功,终于完成了“自1904年以来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中小学文学教育百年历史”的专著——《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
    在我看来,黄老师的努力,其意不是要完整地呈现历史,而是借历史之“冷水”,浇醒那些迷失的教师,让文学走进语文,让语文获得精神生命。这是无声的呐喊。
    然而,文学在今天语文教育中的缺失问题,只有放到百年的历史框架中,才能较为透彻地看清楚。我无意重述黄老师勾画出的这一框架,其分析之精彩,视野之宽阔,留给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从原著中领略。
    我只是与大家分享一下阅读碎思。
    文学欣赏本来就是语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些把语文仅仅当作工具的人,非常崇拜“三老”,叶圣陶就是“三老”之一。于是给人的印象,“三老”似乎都是工具派。我孤陋寡闻,对“三老”没有什么研究,但读黄老师的这本“史论”,却大吃一惊。
    叶圣陶虽然说:“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训练。”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目标至少有3个:“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他更进一步对“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争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谓课本之中各体各类之文都有,书籍报刊亦复兼备各体各类,故政治性之文不言政治,文学性之文而不及文学,断无此理。所谓:‘勿教成’云云者,勿舍本文于一旁而抽出其政治道理而教之,或化作品之内容为抽象概念与术语而讲之也。”
    在叶老看来,文学欣赏本来就是语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与阅读、写作技能的训练同等重要。然而不幸的是,几十年来的语文界,“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成了时髦的口号,叶老的某些论述成了今日权威专家拒斥文学教育的“尚方宝剑”,倒霉的中小学文学教育“被打入冷宫,编入另册”。
    感谢黄老师还原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历史,感谢他还原语文“老祖宗”的完整论述。
    美育是文学教育的基础
    再比如“美育”思想的昙花一现。据黄老师考证,较早提出美育思想的是王国维。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劈头就道:“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也就是说,智育、德育与美育,一起构成了“心育”,与体育并列。对于美育,王国维更作了深刻阐释:“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没有这一纯粹精神之美育的参与,就不能培养出“完全之人物”。这是何等的见识!接过王国维美育旗帜的是蔡元培。大家都知道他曾任北大校长,知道他为北大立下“兼容并包”的校训,但少有人知道他高扬美育的大纛。1912年,作为教育总长的他提出民国“教育宗旨”的5项内容:道德主义、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世界观、美感。其中美感即美育。不幸的是,他提出的美育在当时就不为大家所理解。当年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只接受了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上世纪20年代之后,军阀混战、抵御外辱,救亡图存压倒一切,教育哪有闲暇顾及“美感”。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政治挂帅,“美”成了小资产阶级情调而被批判、唾弃。时至今日,美育仍没有在教育中获得应有的地位。而美育是文学教育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美育思想的消隐,文学教育的空间也就被大大压缩。
    现实已证明,没有美育的教育不能造就纯粹的人。一个没有一点纯粹精神的人,我们又怎么能指望他相信道德、相信崇高、相信人道?
    感谢黄老师在历史的灰尘中为我们捡拾起美育这朵花。
    《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黄耀红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编后:如果仅仅把语文当作工具使用未免失之偏颇,语文课总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文学作品是最好的载体。在美的享受中掌握工具,为什么不可以?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