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需要考虑的一个重点是学生的体验,并将其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
高中时代形成的学习习惯并没有留在高中时代,而是悄无声息地渗入到了大学生活。然而,很多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在大学是不适宜的,也是不可取的。
【澳】迈克尔·普洛瑟、基思·特里格维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如今的大学教学系统需要充分调动的不是教师的创造性,而是学生的能动性。与此同时,它有可能过于相信学生在学习上的适应能力。
是否大学教师可以不用太多地考虑学生的特点而进行授课?
是否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足够适应任何教学方法的能力?
迈克尔·普洛瑟和基思·特里格维尔为我们解答了上述这些问题。他们在《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以下简称《理解教与学》)一书中,将自己的独特观点明确地呈献给了读者:大学教学需要考虑的重点是学生的体验,并将其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他们结合多年来在教学研究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为大学教师提供了一种教学方法,也为大学教师把学术思想应用于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指导。
迈克尔·普洛瑟是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学术研究室教授兼主任,曾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多所大学从事过教学研究。之前,他曾在多所大学执教物理长达25年之久。而基思·特里格维尔是悉尼科技大学教学中心副教授兼主任。1984年来到布里斯班的格里菲思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在此之前,他是西澳大利亚大学和英国开放大学的化学教师。可以说,两位作者有着丰富的大学教学和研究经验。
在《理解教与学》一书中,作者提出,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是大学教学中必须秉持的一个重要理念。这种对学生体验的关注不仅仅局限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而且应将教学情景纳入到教师的视野内。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清其学习经验中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以达到高质量的学习目的。这些环节包括:学生对学习情景的感知、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先有学习经验以及最终获得的学习结果。
差异是错误滋生的温床
所有的大学生都是经过了艰苦的高中学习才走进大学校门的。高中时候业已形成的学习习惯并没有留在高中时代,而是悄无声息地渗入到了他们的大学生活。但是实际上,有很多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在大学是不适宜的,也是不可取的。这些学生的先有学习经验是大学教师首先必须要注意到的问题。
学生的先有学习取向是什么?
不同的学生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异?
在学习的过程中,先有的学习经验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些先有的学习经验是否会随着不同的教学计划而改变?
正确而清楚地认识这些问题,是大学教师要做的第一门功课。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那么不但教师的教学效果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会下降,而且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除了学生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异性的影响因素之外,学生对教师教学环境的感知差异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不能假定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准确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能假定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教师和学生对他们所处的教学情景都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学环境的很多特征都可以在师生的意识中凸显出来。但是,还有其他一些特征则潜伏在意识背景之中,需要我们仔细地思考才能感受到。
迈克尔·普洛瑟在《理解教与学》中,以学生关注的教学方式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对于大学的物理课程,有的学生特别关注教学环境中的某些特点,如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内容;有的学生则特别关注其他的课堂特点,如小组讨论。学生关注点的不同,即他们的感知差异性、过去的学习体验、所采用的学习方法等,将和他们最终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十分系统的关联性。
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每个学生对教师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理解都有不同的认识,教师设计和构建的课程内容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关注点。为了避免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教学障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先有学习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
迈克尔·普洛瑟认为,最好是从师生共处的教学环境中凸现出来的特点入手,来理解学生的先有经验。不能把先有经验看作是师生带入教学环境中的稳定不变的东西。事实上,先有经验是随所处情景不断变化的。教师需要认识到自己所创造的教学情景能够唤起学生什么样的先有经验。教师也需要明确地知道,在教学环境中学生所使用的学习方法和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吻合,而且在这样一种教学情景下产生的教学结果是否成功。
师生怎样感知教学情景,是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两个主体的错误感知都会导致教学的失败。大学教师怎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学习,这是教学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
教学中相互依赖的师生关系
鉴于教师和学生的体验对于教学成果的重要性,教学情景和师生之间的适配性就很有必要值得专家们进行探讨。很多教师都面临这样的难题:为什么同在一个教室,但是学习的效果却有如此大的差异?这样的疑问在教学情景中有很多,目前我们所知道的知识也许并不能完全给予解答。但是,至少有一点我们很清楚,在这样一个情景中,能够产生最主要作用的就是两个实体:教师和学生。
笔者认为,如果从单个个体的角度上来研究教学,所得到的结果虽然也十分有价值,但是却可能过于僵化。实际上,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产生作用的过程。要想全面地考虑教学问题,就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虑。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依赖关系是非常明显的,我们能够根据教学实践得出以下的结论:在一种教学情景中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另一种教学情景中未必有效,而这里所谓的教学情景就包括学生这样一个主体。也就是说,对一名学生有效的教学方法,用在另外一名学生身上就未必有效。通常,每个大学班级中至少都会有三四十名学生,要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差异性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所以,大部分大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但是,迈克尔·普洛瑟和基思·特里格维尔则认为,大学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克服困难,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这时,如何解决以学生为中心所要面临的问题,就成为大学教师的心中大事。
尽管教师和学生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但是教师若想改善教学效果的话,就应该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因为,作为教师而言,很难快速而有效地改变学生,但是却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学生。
迈克尔·普洛瑟和基思·特里格维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贯彻一套实践的原则。这套原则共分为四个层面:学生的先有经验、学生对学习情景的认知、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结果。
提出这四个层面,并不是说要让教师去改变学生所具有的这些特点,而是建议教师能够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从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出发,设计出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其中,第一条原则强调学生感知方面的差异性;第二条原则强调它和其他感知差异的关系;第三条原则强调感知特点是如何通过师生所处的教学环境而激发起来的;最后一条原则强调学生对教学的感知特点和其学习结果的相互关系。这套原则可用作衡量现有教学的标准,也是进一步改善教学情景的基础。
和谐是制胜法宝
就像本文所提倡的理念一样,教育要达到成功的目的,就需要教师对自己、对学生都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既要了解学生,也要了解自己。
教师在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同时,开始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做到其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技巧之间的契合。总的来说,高校中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认识学生所处的学习情景,认识到教学对情景的依赖性以及学生对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同时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不断的评估和改进。这也是作者给所有大学教师的建议。
如今的教学已经将教学测量纳入其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成熟的测量工具采集自己需要的信息。比如,学生对教学情景的感知、学生的课堂体验,等等。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获得学生对于自己教学效果的反馈。笔者同时认为,获取信息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并对之进行很好的处理,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学经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积累,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越来越好。
迈克尔·普洛瑟和基思·特里格维尔在书中曾提到了学生的表层性学习法的问题。由于大学课堂的特殊性,高中时所经常使用的表层学习法并不适合大学的学习。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让学生改变原来的学习方式,帮助和激发他们学会采用深层的学习方法。对于这个问题,可能不同的教师和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在此,笔者还有一个想法: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小就尽量培养青少年采用深层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话,可能就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理解教与学》这本书是针对大学教师群体而写的,但是实际上,其中的教育理念也适用于中小学教师以及其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中小学的课堂中也存在着与大学课堂类似的问题,不同的是,中小学课堂中的这些问题可能表现得没有大学课堂那么明显。值得指出的是,学习习惯包括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很容易的,但是改变起来却非常困难。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从青少年时期,就鼓励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和动手实践来探索事物的规律,培养孩子识别问题本质的能力,那么很多教育上的失误都能够得到避免,孩子的求学道路也会变得更加顺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王萍萍)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13日第5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