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个性化备课经验(语文卷)》——成就教学个性


    教师如果一味凭借他人经验来应付教学,就会丧失自己的教学主张和个性。
    
    于永正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我们到底该如何备课,才能使备课更有实效呢?对此,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不少人主张备课应该网络化,也有许多人主张集体备课。确实,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电子备课越来越普遍。有些教师于是顺手拿着下载来的教案“备课”,这样的备课虽然省却了抄写的劳苦,但也随之失去了思索的灵光,往往使备课变成了一种虚设的“道具”。其结果是,电子备课因流于形式而被冷落了。
    时下,集体备课备受青睐,并已成为学校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和亮点。然而,在当前“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的集体备课背后,也隐藏着种种弊端:目前的集体备课,往往功利意识太强,教学围绕考试打转,考什么,就教什么,于是就有了统一的教案、统一的教学方法和统一的学生作业。这样,本应是师生即兴发挥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僵化、狭隘的牢笼。这种“集体备课”无异于把大家往一个笼子里赶,扼杀了教师的独立思维和教学个性。不考虑实际教学情况,千篇一律,这对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是很不利的。总之,教师如果一味凭借他人经验来应付教学,就会丧失自己的教学主张和个性,以致越来越多的弊端在教学中凸显出来。
    因此,在推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改形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对“备课”这一语文教学的首要环节进行审视和反思,探索备课的有效途径。由此而言,《个性化备课经验(语文卷)》一书可以给我们指点迷津,帮助语文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个性,从而为有效备课奠定基础。
    该书由我国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主编,收录了众多国内一线优秀语文教师的备课经验。这些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和心得,在书中与读者共享成功的经验。他们鲜明的思路、细致的讲解以及智慧的总结,会让读者眼前一亮,进而在阅读中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快之感。
    《个性化备课经验(语文卷)》旨在引导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和树立自己的个性,并善于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和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展现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师的独特魅力。该书分为“备课新思维”、“教你一招”和“新颖备课设计”三部分,收录了一线教师丰富、翔实的教学案例。书中每一篇案例都包含以下几项内容:有个性的教材文本解读,有个性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及有个性的成功教学反思,等等。
    这里所谓的“有个性的案例”,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阅读这些精彩的个案,我们不仅能够借鉴他们的教学技巧,更重要的是得到教育思维的启迪。
    对于如何实行个性化备课,作者在“教你一招”和“新颖备课设计”两部分中提供了许多极富价值的“锦囊妙计”。传统的备课总是让教师束手束脚,把教学目标锁定在教参所涉及的范围,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个性化备课,强调不断创新,鼓励教师在创新的过程中提炼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资源,在备课的内容理解、备课思路的形成以及教学思想、教学策略上都强调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例如,陈惠芳老师在《〈青蛙看海〉的深度解读和精要设计》中提倡多元解读文本。
    一般说来,教师都会引导学生从青蛙这个形象中读出“只要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刻苦努力,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教师做到这一点其实是很容易的,传统的备课也只是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但这远远不够!陈老师引导孩子多元解读文本:可以从青蛙的角度解读——孩子的成长不就如同“青蛙看海”吗?除了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有朋友的指点和帮助,如此才能明确行动的方向,避免走歪路,可见一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也可以从老鹰和松鼠的角度解读——他们在青蛙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既帮助了他人,又使自己得到了快乐。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在体验中思索成长问题,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成长,并且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在教学方法上,该课例选择采访的形式,也是别出心裁、极富创意的。采访话题一:青蛙先生,看到大海后你的心情怎样?采访话题二:青蛙先生,是什么原因使你要去看大海?采访话题三:老鹰和松鼠,对于青蛙看到大海了,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这些精彩的设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思维,既训练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开拓了他们的想象空间。这种个性化备课设计,既尊重教材,又尊重学生,立足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符合新课改所强调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
    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有个性的,它绝不限于某一种模式。个性化备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它是对人的重新审视,是在个性的张扬中建立自信的教学生活,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备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备课使师生互动根植于充满个性自由的教学土壤里,并且能够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把每个学生的个性潜力充分发掘出来,让语文课堂永远充溢着蓬勃的生命活力。
    《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29日第8版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