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普洛瑟、基恩·特里格维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高校教学作为中小学教学的延续,其策略与方法必然与中小学教学一脉相承。例如,都需要教师营造高素质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更重要的是,当每一位大学新生承载着自身独特的求学经历与先有的学习经验步入大学的课堂之时,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情境的感知很可能迥然不同。在此基础上,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结果也是千差万别。 对于以上几点的相互关系,鲜有学者作过充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也鲜有教师能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奥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努力改进教学技巧,但学生对我所教的内容仍然不甚了解?为什么对一些学生很有效的方法到另一些学生身上就不灵了?诸如此类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恰恰成为高校教师能否成功改进教学的核心与关键所在。 日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教师通识教育读本》之《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一书,对以上的问题作出了精辟而深刻的解答。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学者迈克尔·普洛瑟与基恩·特里格维尔在此书中为我们呈现了其多年的研究成果与心得,他们梳理了30多年来不同学者对高校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研究的资料,从学习环境论以及学生学习的“预测-过程-结果”模式中获取灵感,巧妙地运用现象描述分析法,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学生的学习差异性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表层法与深层法,从而揭示出大学教学成功背后的关键原理——充分理解、把握学生对具体学习情境的独特感知,致力于改进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及方法。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高校教师若不能敏锐捕捉并理解学生对情境感知的差异,而是仅仅通过科学地组织、构建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教学技巧、采用灵活的讲课方法以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都无法抵达高校有效教学的真谛。 全书紧紧围绕作者提出的“关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论模式”展开,为我们清晰地展示出学生的先有经验、学生对所处学习情境的感知、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结果这四者之间紧密的联系。这四者环环相扣,学生的先有经验,包括先有的学习观、学习取向和学习方法,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如何认识新的学习情境,进而对他们在学习情境中采用什么学习方法起着关键的作用;但这些先有的经验又并非稳定不变的实体,当学生带着各自独特的先有学习经验进入一种教学环境中,他们所处的具体情境会唤起他们对先有学习体验中某些特点的感知,从而采用与自己的感知情况相一致的学习方法,由此造成了学习效果的千差万别。而教师,恰恰可以干预学生对具体教学情境的感知,创造条件改变学生在现有教学情境下的学习观、学习取向和学习方法,同时,教师还应根据自己对学生所处情境的理解来改变、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自己的教学经验。 《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8日第7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