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偏好某种思维策略是正常的,但过分强调一种策略,甚至只运用一种策略,就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美)R.J.斯腾伯格著,赵海燕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学生为什么越来越没有问题?出类拔萃的学生出了校门为什么变得呆若木鸡?课堂为什么越来越引不起学生兴趣?学生迸出的火花为什么越来越少?……读完《思维教学》,我豁然开朗——是我们单一的思维教学模式窒息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思维教学》这本书的整个架构源自斯滕伯格的思维三元理论。它的主旨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思维高手,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提高学生的思维效率”。作者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批判——分析性思维”、“创造——综合性思维”、“实用——情境性思维”这三种智力按不同比例合成的产物。教育者需要培养所有类型的智力,而不是仅重视一种。
    最适合的就是最佳的
    什么策略能帮助我们提高思维能力,让我们成为聪明的学习者?斯腾伯格给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即照本宣科策略、问答策略和对话策略。
    照本宣科策略以讲课为基础,最适合呈现新信息。这种策略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向学生传达大量的有用信息,但运用过度就会成为被人诟病的“满堂灌”。问答策略以事实为基础,适合复习刚学过的知识以及测试学生学习情况。这种策略运用得好,可以很好地评估、澄清和组织学生的知识;运用得不好则会咄咄逼人,让学生噤若寒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运用的大多是这两种思维教学模式。对话策略则是以思维为基础,最适合思维教学,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这种策略鼓励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在这种策略下,教师更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在关键时点拨、指导,然而对话策略如果控制不好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
    什么是最佳的教学策略?我们总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努力追求“最佳、最优”的教学策略。然而,斯腾伯格告诉我们:“选择最适合的、最适当的就是最佳的。”照本宣科策略、问答策略和对话策略三种教学策略各有各的实用性,关键是要运用好,要看教师在特定情况下特定的目标是什么。任何教学策略都可能成功。在实际教学中,每一种教学策略都有一席之地,并非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采用对话策略,这种教学策略也未必是教学的首选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偏好某种思维策略是正常的,但过分强调一种策略,甚至只运用一种策略,就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斯腾伯格建议我们——要综合运用各种策略,让学生接触多种策略。把这三种思维策略有机结合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最佳的教学。
    教师要做一个角色楷模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聪明的学习者,关键是教师要做一个角色楷模。教师首先要学习,要成为一个运用三种思维模式的典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模仿的是你的行为,而不是你的说教。
    教师的“身教”是实现“引导学生思维”目标的关键。“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样的情况大家并不陌生:平时总是告诫学生千万不要死记硬背,可是在考试之前又给学生开出大量的单子,说是考试的“必背项目”。这种情况很容易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说是说,做是做,还是死记硬背管事儿!如果教师说一套做一套,那么就传达了自相矛盾的信息,不仅白费“言传”的力气,对学生也往往是有害的。遗憾的是,教师言传的明确信息和身教的隐含信息相抵触是很常见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鼓励学生发问,是进行对话教学最好的方式”。可现实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小手举得“林立”;等到了高中,愿意举手的学生就屈指可数了,甚至没有。原因何在?家长和教师恐怕难辞其咎。儿童是天生的发问家,对于他们发问的热情,我们既可以培养,也可能扼杀。儿童能不能不断地发问,尤其是能不能提出好问题,很大程度上要看家长、教师对他们的问题作何反应。
    面对学生的发问,家长和教师通常“回绝问题”、“重复问题”、“承认自己无知或简单呈现信息”。这几种情况很普遍,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毫无作用,有的只是副作用,家长和教师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思维教学“四两拨千斤”
    同很多已毕业的学生交谈,问他们中学阶段记忆最深的课是什么样的?他们普遍认可“有意思、气氛活跃、思维发散”和“师生互相交流”的课。这其实不难理解,因为课堂互动多,兴趣就多;交流多,人的思路就会随之大开。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有思想含量、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不是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而是知多与知少、知深与知浅的问题。教师如果能设置“四两拨千斤”的问题,就更能激发学生思维,进而用联系、比较、分析和发现的方法解读文本。
    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发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隐藏在写景之中的,没有生活经历的学生是感悟不出来的。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写了夏景、秋景和冬景,为何没有写春景?难道是他眼里没有春天?”问题抛出后,我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十八九岁,正是人活力四射的年龄,正是人的花季,作者却残废了双腿,痛苦的心情,局外人只能意会而不可言表。”
    “看作者的文字,历经沧桑四百年的地坛是一片荒芜衰败,透露了作者残疾后极为糟糕绝望的心情。”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色彩。’作者失去了身体的青春,作者心中没有了春天,作者的眼中失去了春天,作者笔下也缺少了春天。”
    ……
    通过师生探讨,作者追求生命的意志慢慢显露出来,隐藏在文字之中的作者“心中的春天”也渐渐映现出来。
    新课改以来,思维教学虽然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众多教师未能在课堂上真正运用。这本书让我们意识到:“光有知识,一个人无法思维;反之,没有思维,知识又是空洞的,是没有活力的。”“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我和《思维教学》作者一样坚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
    相关链接:
    R.J.斯腾伯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现任耶鲁大学心理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研究员,美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分会和教育心理学分会主席,兼任《心理学学报》、《美国心理学杂志》、《教育心理学杂志》等刊物的编辑。
    斯腾伯格思维敏捷而且极富创新,迄今为止,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此外,斯腾伯格还致力于人类创造性、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创造性投资理论、爱情三角理论等富有创造性的理论与概念。
    斯腾伯格的著述主要有:《超越IQ:智力的三元理论》、《成功智力》、《认知心理学》、《思维教学》、《教育心理学》和《爱情心理学》等。(作者:天津复兴中学)
    《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1日第8版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