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课程文化》:从石头中看到更多的东西(3)


    【教师笔记】
    在教育中摆正技术的位置
    ■胡明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这个理论彻底颠覆了智商高低的看法,极大地推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但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见解,如英国教授约翰·怀特就认为:人类根本不存在多种智力,现有的智力划分是一些人无中生有的观念;教师用这一理论“哄”学生以非传统的方式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孩子天性的人为限定。
    对于霍华德·加德纳的观点,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也有所涉及。在该书的第九章“教育:最佳的投资”中,比尔·盖茨援引霍华德·加德纳关于信息技术下成批教育的弊端与建议:“对不同孩子必须用不同的方式施教,因为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成批教育没有考虑到孩子们认识世界的诸多方式。”比尔·盖茨这样解释信息技术对学习者的促进作用:
    正如信息技术使得列维·斯特劳斯公司既能成批生产又能单独定做牛仔服一样,信息技术也会使学习成为一种大规模的各取所需的过程。多媒体文件和便于使用的编辑工具使得教师能对课程作出因材施教的安排。同生产牛仔服一样,学习过程也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因材施教的安排,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会对产品(即教学材料)加以协调,允许不同的学生沿着有一定区别的途径,按自己的速度学习。……任何一个学生都能以成批生产的价格享有‘量体裁衣’式的教育。
    “任何一个学生都能以成批生产的价格享有‘量体裁衣’式的教育。”这是比尔·盖茨有关信息技术对学习者促进作用的论述中最为关键的一句话。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最为显著的贡献,但在现实中,技术与教育有多远呢?如果单纯地将教育理解为学习者如何高效率地接受前人的经验和信息,那么比尔·盖茨的论断不无道理。因为“每一位社会成员,包括孩子,都会比以往的任何人轻易获得更多的信息。正是信息的可用性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广泛运用,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推广和普及,“空中课堂”开始让农村教学也变得丰富、精彩,而“信息平台”正在把农村推向教育发展的快车道,农村娃享受优质教育已不再是梦想。虽然“信息高速公路”能够把无数教师和作者的劳动成果聚集起来,让所有的人得以分享,但如果教育以“技术”为核心,而不回归“人”这一原点,势必使受教育者丧失以不同方式认识世界的权利。
    有位教育专家曾指出:当前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人”的缺席。在教育开始摒弃“工业制造”而趋向“农业种植”的当下,如何借助技术文明推动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霍华德·加德纳为了证实自己所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包括对大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对特殊儿童的研究、对智力领域与符号系统关系的研究、对不同智力领域所需的不同神经机制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使他对人类的“多种智力”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
    先进的技术势必给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也会提出更多的挑战。终身学习的现实需要以及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理念变更,已使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改变。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预言:
    未来的教师“把技术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或一种援助”,“成功的教师是教练、伙伴和通向世界的桥梁”。
    这些思想有助于我们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和研究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走出技术无用论和技术全能论的思维怪圈,从而真正学会关注和爱护受教育者的心灵,明确现代技术在教育中的定位、价值和作用。
    其实,资源共享与个性发展并非矛盾,比尔·盖茨所解释的“成批生产”只是强调了教育的成本,并没有否定教育的一般规律,而“量体裁衣”的教育方式,则是他对教育的正确解读和美好祝愿。霍华德·加德纳关于信息技术下成批教育的弊端与建议,则是从另一个方面提醒一线教育工作者: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既不要抹杀了现代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又要避免教育过程出现“人”缺席的情况。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鄄ner),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教育学教授,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架构》一书中,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否定了线性的、单一的智能观,揭示了一个更为宽广的智能体系。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至少拥有八项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以及自然观察者智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