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就是我的生命”——送别父亲苗得雨(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55 文艺报 苗长水 参加讨论
爸爸1932年生于山东沂南苗家庄,1938年6岁上私塾,后来上抗日小学,1944年12岁成为苗家庄的儿童团团长,参加发起成立了村剧团,在友伴帮助下先写了剧本《家庭会》等,也是黑板报主编,写了作品就往报社投,并配上图画。报社通联室因见他稿子配有图画,不好发表。报社社长宫达非(后任外交部副部长)检查工作时却看到这些有图画的稿子而欣喜,指示编辑牛玉华重点培养。此后,报纸经常发稿,以致几乎每期都有诗歌小调与新闻通讯两种文体稿,很快在全鲁中区产生影响。1944年的诗作《旱苗得雨》与1946年的《欢送哥哥上战场》(后定名《我送哥哥上战场》)、《走姑家》等,产生较大影响,多次被报纸介绍,《走姑家》还收入战时和1949年后的语文课本。 1946年12月6日,《大众日报》发表牛玉华的文章《孩子诗人苗得雨》。同年12月13日,《鲁中大众》出专辑,发表鲁中青联与鲁中大众报社联合通知《向苗得雨学习》,1947年2月25日延安《解放日报》在二版头题发新华社山东5日电《十四岁的孩子诗人——苗得雨》,又讯中介绍了诗作《反奸诉苦》《走姑家》《参军段》等。在此前后,解放区各报刊不少地方有作品转载与作品介绍,村里有胶东部队经过,战士都问:“这是苗得雨的庄吗?”在文学史上,评论家周良沛甚至认为:“郭沫若的《女神》决不能顶垮刘大白的《卖布谣》;艾青的创作成就再大,也不能取代苗得雨。” 7月16日去殡仪馆为爸爸送别,中午12点出家门时只有零星小雨,车队快到殡仪馆时,大雨瓢泼如注。大家都说,是苗得雨感动老天爷了。山东省委省政府、省文联省作协以及机关、大学、部队许多单位领导和朋友都是冒雨赶来,有的人因为车被水淹,徒步赶来,浑身都湿透了。有的领导和朋友来电话询问告别时间,我们一再劝他们不要来,但还是赶来了。家乡临沂市文联、沂南县委县政府等单位的领导和朋友们,苗家庄的乡亲们、曾和爸爸一起参加革命的烈士后人……都专程赶到了。爸爸在满堂飘香的鲜花丛中,神态安详。这么多领导、朋友、亲人送别他,是他等待着的。 我们随即带着爸爸的骨灰盒回沂南老家安葬,这是他一再坚持的愿望。苗家庄那块绿树掩映的墓地中,埋葬着爸爸的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1949年初爸爸作为鲁中南区模范代表去北京出席共青团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的接见。回来不久即调往《鲁中南报》报社工作。爸爸走了以后,家里就剩下4个女人:老奶奶、奶奶、两个比父亲年龄更小的姑姑。爸爸走的那一天,二姑在文章里这样写:“我哥哥是1949年夏走的,记得走的那天,正是打高粱叶子的时候。全家人都哭成了泪人。奶奶就带着母亲、姐姐和我,祖孙三代四个女人去村西约五里的大桥一块高粱地里打秫秸叶(注:即高粱叶),晒干了好喂牛。地南端靠水,岸上有我家的两棵高大粗壮的柳树,枝叶茂盛。奶奶和母亲无心干活,干一阵,哭一阵,在地头上躺一阵,谁也不说话,谁也没有笑容,如同掉了心肝一般……” 奶奶和老奶奶是爸爸最亲的亲人,爸爸一直说:“我活着的时候没能好好孝敬母亲、奶奶,死了去陪陪她们……”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表彰沉静和耐心
- 下一篇:刘跃进:雏凤清于老凤声